第932章 “文若無能,喪權辱國”

面對劉備的提問,思路比較王道的文官,普遍還是覺得曹操有可能是真打不下去、得求和了。

這部分幕僚,包括魯肅、沮授,他們紛紛進言,希望劉備慎重考慮如何設計談判條件、讓曹操能相信朝廷接受談判的誠意。

哪怕爭取到一兩分讓對方放下武器的機會,也是好的。

當然,有“王道派”就會有“懷疑一切派”,這方面以法正為代表,他是怎麽說都不相信曹操肯相信朝廷的,覺得以曹操之多疑,除非曹操死了,否則沒戲!

兩派文官都簡單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還在禦前稍稍辯論了一番。

法正最後甚至撂下話:他不是鼓吹殺戮、不喜歡和平統一,只是覺得曹操這人沒救了,多疑是會隨著眾叛親離而愈發強化的。

真要和平統一,還不如指望戰場上堂堂正正擊斃了曹操,然後再展現誠意,哪怕答應給繼承曹操剩余地盤的曹昂封個侯,換取最後一兩州的和平接收,也比現在靠譜。

法正覺得,至少曹昂還年輕經歷少,沒有被曹操的猜疑鏈腦汙染。建立互信,只能另起爐灶。

劉備聽著帳下五個文官討論,一時沉吟不語。

不過,最後大夥兒還是給了一個挺有用的共識結論:那就是雙方都覺得,明天的談判得好好討價還價,不管最後是否談成,對方是否有誠意、是否有詐。

這個結論剛剛拋出的時候,劉備還小驚訝了一下,他忍不住同時問魯肅和法正:

“卿等恰才一派支持和談,一派覺得和談無望,為何最後在這個問題上,卻意見如此統一?”

法正看了魯肅一眼,見魯肅沒打算搶答,他才拱手道:

“陛下,無論是否談成,正因曹操多疑,才不能直接答應其開出的條件。否則,那不是顯得朝廷仁德寬容,反而像是假的,根本沒打算履約。”

劉備也瞬間就想明白了,這點人情世故待人接物他還是很懂的。

只是最近一兩年來,他一直以仁君要求自己,在苦讀李素寫的《儒法論衡》,已經把世界腦補得可以靠信用感化,有點理想主義了。

法正和魯肅的規勸,很快讓劉備恢復了理想和現實的認知統一。

他立刻對法正魯肅認錯:“是朕一時疏忽,只想著曹操派人來談,定然內部也是阻力重重,瞻前顧後,所以朝廷要盡量安撫展示仁德。卻忘了不還價的話,倒像是假的一樣。”

劉備倒也幹脆,虛心納諫之後,很快讓眾臣討論一下明日談判的具體細節,決定到時候就擺開朝議的架勢接見荀彧,讓面前這些文臣都列席。

……

次日一早,卯時三刻,荀彧和司馬兄弟就被召見,來到了汝陽行在。

過了三層院門,進了正廳,行在的屋宇本就不大,縣衙改的嘛,所以正廳也不可能有大殿的氣派,能站下幾十個人就不錯了。

廳中兩側各站了十個頭戴白毦盔的虎賁衛士,門口廊下也是左右各十個,總共才四十個,加上陳到站在階下統領這些人。

陳到旁邊,兩側各站了三個文官,左首是魯肅、沮授、黃權,右首是法正、諸葛瑾、徐庶。

荀彧進來之前,還拿到了一份名單,明明白白告訴他今天列席的有哪些朝臣、如何排班。免得談正事前還要給他介紹人,反而不莊重。

所以荀彧是知道今天這場合,李素和諸葛亮都不在,連鐘繇和荀攸都在後方。

說不定有機會趁著劉備麾下最才智超群的幾個文官不在場,為曹操爭取一個相對更好的條件。

荀彧站定,行禮表明來意之後,還沒進入正題,先被陳到打斷,訓斥他為何不拜。

拜當然不等於跪,但至少是一個九十度以上的長揖,必須伸直手臂躬身。

不管怎麽說,漢朝大臣面君肯定是應該拜的,除非是有不拜不趨的額外恩賜。

陳到如此訓斥,當然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他也是被提前交代了的,荀彧這次來見,求和,法理上的定性應該是“乞降”。

劉備如果答應了對方開出的條件,那也是開恩賞賜曹操一個免罪留爵的機會,讓曹操自己想明白,不再尊奉偽君,改換門庭尊奉真天子。

雙方當然不是對等的談判,一方是君,一方是臣。

荀彧稍稍猶豫了幾秒,覺得也還不算過分。確實,要談判,前提就是曹操承認劉備為正朔,拜就拜吧。

荀彧恭恭敬敬按照最全套的禮節拜完,雙方這才開始談判。

確切地說,是荀彧代表曹操“陳情”。

具體的措辭,當然另有一番文縐縐的修飾,也不必全部贅述。其中大意,無非是曹操希望保留兗、青二州的治權,但也不敢奢求世襲,請陛下恩準他為朝廷鎮東,直至風燭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