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6章 走王道的紅利

如果漢軍推進得快,短時間內就突破了巢湖口,甚至連巢湖以北淝水要害的合肥城都攻下,那李典就算跑出大別山也回不了淮南郡防區了。

當然了,倒不是說那樣李典就徹底完蛋了,因為他還可以繼續輕裝丟棄一切物資、往北繼續陸路撤,到時候估計會被堵回曹操親自統領的豫州戰場、汝南郡防區。

這一路上,損失是必然的,好在李素也不追求立刻全殲李典,他現在要的只是全取淮南、殲滅淮南防區曹軍、幹掉曹仁。

李典只要能被隔斷在戰場以外,暫時活下來也沒什麽,遲早還是能幹掉的,現在先別打擾李素殺曹仁就好。

了解清楚朱治那邊的投誠誠意和交戰敵情後,李素當時就給朱治的信使回復了一個要求:

“回去告訴朱太守,他想將來繼續當廬江太守的話,那就主動出城追擊李典。放心,我不是要二虎競食坐觀成敗、消耗他的兵力。

我也知道他不是李典對手,靠廬江的淮泗舊部兵力也不夠。他只要騷擾咬住李典的尾巴,讓李典無法快速後撤,無法從石亭順利抵達西淝水沿岸,就算是成功了。

我要的,是突破巢湖口、兵圍合肥時,李典都還回不到合肥。辦成了這一切,到時候為了表彰歸順的誠意,我自會在陛下那兒表奏朱治繼續留任太守。”

朱治的信使確認了李素的指示後,立刻表示會飛馬回去告知朱治。

而朱治聽說有機會保住官職,果然也顧不得保存實力了,居然帶著淮泗舊部嫡系兵馬,出皖縣追擊李典。

李典原本也沒想到朱治還敢反追他,所以沒有在撤軍時背後設伏,否則倒是可以痛宰朱治一場。

但事到臨頭,也沒有回旋余地了,兩軍就在石亭以北、大別山上一處名叫“無強口”的山道南口發生了激戰,都是沒有任何花哨的正面硬抗血戰。

朱治兵力的人數和精銳程度都不及李典,一場血戰之後果然敗北,死傷和崩潰後的自相踐踏折損超過了兩千人。

但朱治和其他淮泗舊臣都知道李丞相是很講信義的,對其他諸侯將領談判時答應過的條件,都會做到。

所以為了保住自己的官職和富貴,他們還是很有毅力地帶著老兄弟們敗而不餒、死死追擊咬住,讓李典像牛皮糖一樣甩都甩不脫。

……

由此也可以看出,李素長期以來對劉備陣營潛移默化的政治哲學理論建設工作,居然最終還能反哺到戰場上的軍事行動。

你反復強調劉備的朝廷是講信用的,言出必踐、已經在為將來的長治久安做準備、樹威信了。

而且是實實在在有行動表現的,落實到了本陣營內部日常運營的獎懲制度中。那麽外人遲早會看在眼裏的。

其他猶豫不決的敵對陣營文武,也會因為知道投過來之後安全有保障、說了是什麽待遇就是什麽待遇,不會打折,從而努力做事。

原本華夏文明的投降猜疑鏈裏,有一條常識叫“首義者賞,末降者殺”,說的就是那種最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單次博弈邏輯。

因為第一個投降的要給好待遇,才能勾引後續更多人投降。

而最後一個投降的哪怕不給好待遇,統治者露出本來面目,把答應的條件徹底褫奪,甚至把末降的殺了,也無所謂。

就是因為統治者覺得“天下已經統一了,重復博弈已經被終結了,最後一把露出無恥真面目也無所謂了,因為天下已經沒有人來為這一波無恥指責我,所以要利益最大化”。

這事兒最典型的就是秦始皇對齊王建。(有人說勾踐對夫差更早,但這裏要強調一句,勾踐並沒有對夫差“開了條件不算話。

勾踐時期還是要國際信用的,所以當年夫差給他開的條件是“留下五千戶越民,保留會稽周邊”。勾踐反撲成功後把條件降低十倍,要求夫差只留下“士百戶,隸四百戶,移甬東諸島為侯”。

就是給夫差留五百戶人口到舟山群島當野人王。夫差是自己不願受此辱,也覺得翻盤無望,而自殺的,不是勾踐開了談判條件出爾反爾)

這個猜疑鏈發展到後來危害極大,因為在任何後續朝代的統一過程中,哪怕朝廷對先歸順的地區很優待,

那些後歸順、尚未統一的地區,也會借此給當地人民洗腦:“別信!他們對先歸順地區好只是演的!那是因為我們還沒歸順!

要是我們也歸順了,他們就會露出本來面目了!不但我們沒好日子過,連先歸順的享受到的好待遇也會降低標準!”

李素為了華夏文明的長遠向心力,當然要對這個劣習開刀。

歷史上劉禪先投降,能封安樂公,孫皓後投降,而且孫皓後面沒人了,就只能封侯。這一方面固然是有漢的正統性比吳強的原因,也有孫皓投降後不需要再立榜樣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