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章 安如磐石居庸關,堅壁清野拒張飛

張飛聽龐統的計策,似乎確實有利於快刀斬亂麻,他便拿出耐心,仔細追問細節,顯然已經是打算采納了:

“只是不知兵分兩路之後,南路需要多少人馬?”

龐統:“不多,南線這一路的關鍵,是出井陘口的時機和速度。因為只要北路主力在奪取代郡、上谷的過程中,袁熙感受到漁陽、廣陽也受到威脅,肯定會把常山和中山的兵馬調回來協防。

畢竟常山與中山是高幹的駐地,袁熙只是受命協防,地盤不是他自己的。而廣陽漁陽這些,是袁熙自己的腹心要害,他不會為救他人之股肱,不顧自己之心腹。

而我軍若是全程都靠攻堅,一個個郡攻拔下來,雖然也能勝,卻遷延日久,容易多生變故,還苦害百姓。如果可以把常山、中山的守軍,從堅城內調動起來。

在他們從常山回撤涿郡、廣陽的途中,追擊野戰勝之,就省了在後續攻城戰中再苦戰殲滅這幾萬人的麻煩。如此,將軍全取幽州和常山、中山二郡的速度,肯定反而會比計劃更快,此所謂欲速則不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龐統好說歹說獻策了一些他覺得可以因時制宜優化的地方,張飛覺得確實有利可圖,便拍板照此實施。

張飛本來是應該帶領北路主力人馬、沿桑幹河突進的。

但按照新計劃,似乎南線滹沱河井陘口的部隊雖然人數少,卻要求更高,得精銳一些,令行禁止擅長打運動戰。

張飛內心的挑戰欲還是被點燃了,決定親自帶人數相對較少的南路軍打奇襲。

不過好在連滹沱河都能用於後勤運輸後,可以支持的部隊規模也更大了一些,能多提供一萬人的後勤。

最後的分兵結果,是徐晃帶著北路桑幹河進軍的部隊,以及降將麹義,負責正面進攻。

之所以帶上麹義,是考慮到麹義在袁紹陣營內部曾經頗有威名,戰功更在顏良文醜之上,在滅公孫瓚的戰爭中,麹義的軍功也是數一數二的。現在要再攻幽州,有了麹義的名聲,說不定能迫降招降一些自覺無望的幽州袁軍。

張飛則帶著王平,還有隨軍參謀的龐統,由滹沱河走井陘口。

……

三月二十五,徐晃、麹義率先帶著五萬人,按原計劃從雁門郡與代郡邊境,發起了全面攻勢。

畢竟他這一路的部隊集結和後勤調度,都是提前準備好了的,隨時想動手就能動手,不像南路部隊要臨時調整調度。

當然,為了迷惑敵人,徐晃打的是張飛的旗號,反正這種戰鬥也不需要張飛親自出陣單挑,張飛本人在不在敵人一時也摸不清。這也是龐統建議的策略細節之一。

代郡這地方本來也就在燕山以外了,這地方和更東邊的上谷郡,都屬於內長城和外長城之間的谷地。南側的內長城是沿著燕山山脊修的,北側的外長城是沿著陰山的部分險要而修的。

所以這些郡的核心富饒地區,也就是桑幹河兩岸,桑幹河的河水,主要靠燕山北坡和陰山南坡的降雨匯聚成各條支流,最後注入到兩山之間最低谷的位置。

離桑幹河遠一些的地方,都是丘陵草原、叢林為主。坡度緩一些的地方適合放牧,聚居著不少內附的烏桓人,所以這兩個郡算是馬牛羊這些畜牧業的重要產地。

基本上烏桓人生活在山坡丘陵上,漢人則在河谷裏農耕。

所以要進攻這些偏遠貧窮之地,徐晃也不需要多少花哨的操作,就沿著桑幹河一路推好了。兩岸山上的烏桓人不太在乎漢人打來打去誰做主,也犯不著爬山去牧區圈地。

反正劉虞活著的時候在烏桓人裏威望很高,但劉備當年滅張純,在北方威望也不差,劉備還是幽州本地人,張飛也是,打著他們旗號的部隊衣錦還鄉,多多少少也有一定的號召力加成,烏桓人就看看戲兩不相幫。

這種情況下,短短十天之內,桑幹河沿線的代郡班氏縣、北平邑、東安陽、桑幹縣,四五處縣城連續被徐晃的大軍應聲攻下。

這些縣城有的甚至連像樣的城墻也沒有,守兵少的才不過千人,根本不可能固守。

其中桑幹縣的情況算是最好的,有三四千人的二線地方衛戍部隊駐紮,還有兩丈高的城墻。但是在徐晃下令猛攻、而且麹義也派出他的先登營擺開架勢、威逼利誘之後,桑幹縣的守軍就直接崩了,選擇投降。

畢竟麹義的先登威名,在袁紹軍中傳播極廣。雖然經過屢次血戰後,麹義最初的嫡系先登營規模其實連五百人都不到了,但投降劉備之後近兩年,居然又給他把先登營這種兵種給擴招了起來。

說來其中原因也是可笑,因為麹義這人自傲,覺得自己是涼州武威人,自己家鄉的袍澤都是久在邊關屍山血海殺出來的,民風彪悍。而冀州人是內地農耕區的順民,不夠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