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 不到最後一刻,連隊友都不知道諸葛亮要幹什麽(第2/2頁)

諸葛亮讓軍中武藝最高的陳到為先鋒,廖化率領中軍,宗預策應。

這些將領都沒什麽戰功,也談不上將才,諸葛亮只能是暫時湊合著用,畢竟原先都是挖河監工的。

只要撐上幾天,撐到宛城的高順親自帶大軍來了,也就不需要陳到這些年輕菜鳥做事了。

步兵為主的部隊,對諸葛亮的唯一掣肘,只是行軍速度比較慢。

從博望縣出發到博望坡還要走四十多裏,還是帶點坡度的峽谷地形,哪怕佛曉出發也得午後才走得到了。

而對面的夏侯惇,昨晚原本是聽了李典的勸,稍稍穩紮穩打、分梯次推進。

昨晚先讓行動迅捷進退便利的騎兵肉偵,也是給大部隊打探清楚埋伏,如果有伏兵立刻就退,沒伏兵就立刻報信、原地等待主力趕來。

發現諸葛亮也不過如此,山口居然真沒伏兵,半夜時間什麽都沒發生,所以夏侯惇的騎兵也就把實情飛報回去,同樣是黎明前通知到夏侯惇。

夏侯惇也立刻四更造飯、天沒亮就強行軍,他到山脊埡口只有三十裏路,比諸葛亮還短十裏,最後居然跟諸葛亮幾乎前後腳同時趕到。

確切地說,是漢軍這邊前後隊稍稍有脫節,陳到的先鋒跑得快,午前殺到博望坡,先把夏侯惇的斥候騎兵部隊逼退,殺傷了夏侯惇百余騎,漢軍自己也死傷了一些。

隨後陳到發現夏侯惇主力即將趕來,他果斷提前後撤,往回收縮了十裏,跟廖化合兵一處,然後在山谷中紮營堵口。

夏侯惇剛到的時候,想趁勢掩殺陳到一陣,但隨即發現陳到已經成功和廖化會合,也就各自撒開,雙方都死傷了數百人規模,算是小規模試探接觸。

畢竟夏侯惇也擔心敵方誘敵有詐,故意賣個破綻。

客場作戰剛剛到一個陌生環境,還是先摸摸底比較好。

而且曹操在他出發之前反復叮囑:

“是否擊潰敵軍不重要,高順在南陽郡和襄陽郡一共有十五萬兵馬,哪怕都是新兵,你六萬人也是不可能完全擊潰的。重要的是堵死高順支援昆陽的可能性,務必當道紮營!”

曹操這番叮囑,堪比歷史上街亭之前諸葛亮對馬謖的叮囑。

夏侯惇又不是作死之人,他怎麽會故意不聽勸呢,所以他的智商表現,目前可是比原本歷史上博望坡之戰時還要高一些的。

這一世的劉備陣營又不弱,夏侯惇何來的自信跟前世那樣輕敵!

“不管了,先當道紮營,觀察清楚摸清敵情再考慮別的!”夏侯惇忍了又忍,想起主公的囑托、李典的勸說,選擇穩了一把。

當天下午,兩軍各自簡單立營。冬天木材砍伐也很不容易,所以半個下午的時間也施工不出什麽像樣的工事,只是稍稍拉一道柵欄警戒線。

營帳這些也比較短缺,主要是夏侯惇這邊後方李典的營地並未廢棄,帳篷不夠用。諸葛亮那邊則是來不及從博望縣運過來,也來不及搭,估計第一個晚上雙方都得挨點凍。

然而,眼看天色將晚,諸葛亮那邊連帳篷都還沒全搭好,諸葛亮卻破天荒的吩咐陳到帶領一支部隊,再去夏侯惇那兒搦戰。

陳到驚詫,委婉建議:“諸葛長史,夏侯惇前部約有三五萬人,這是午後小規模接敵交戰時大致摸清的。我軍在博望這邊的士卒雖然不比他們少,可都是今年才入伍的新兵,野戰不如敵軍驍勇果敢。而且您只讓我帶先鋒搦戰,那就只有萬人。

既然已經都堵在險要谷地裏相持住了,不如再等三天,高順將軍帶著七萬主力趕來,再作打算。高將軍那七萬人,雖然也是新兵,好歹是去年參軍的,有一半還參加過平江東之戰,被司空帶著練出來了。”

(注:諸葛亮至今還兼著大將軍長史,在直接領兵打仗的時候,將領們都得稱呼其軍職,所以不喊府尹或者尚書。)

諸葛亮並非不講道理之人,但陳到級別太低,他就懶得多解釋,直接鐵口直斷:

“夏侯惇既然都當道紮營了,說明其心已怯,怕我們退卻防守有詐。如今天色將晚,他看我軍去而復返,又來搦戰,肯定不敢出來的。你去就是!被殺敗了我負責!”

陳到覺得也有道理,他也知道諸葛亮是司空的得意門徒,連忙領兵而出,只是關照廖化準備接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