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章 李司空的幕府,當然是大漢朝各個利益集團都要代表

李素的調研、移民、新城規劃等工作,都是可以並行安排下去的。

所以整個臘月裏,雖然忙碌不堪,但各項事務的推進倒也井井有條。

河南河內各縣人口分布現狀如何、移民來了之後該如何分配安置、未來分田怎麽分……諸多瑣碎細密的政務,在諸葛亮等人的操辦下,基本上都沒有拖延。

李素不光能指望周邊幾個郡的地方官,還有他自己司空府、總督府的那套幕僚班子,從司空主簿鄧芝,到長史、參軍,六曹屬官和各種專項從事,也都比較給力。

尤其是李素卸下了對益州、滇州和交州的總督權後,改加司隸校尉,這段時間裏他也趁機把自己的幕僚班子調整了一下,加入了不少有才幹而又年輕資歷淺的新鮮血液。

略加磨合之後,班底使喚起來便如臂使指。

還是那句話:給朝廷選九部尚書、侍郎,給地方選布政使、太守,你得看人家的資歷,不能像打三國志遊戲那樣隨心所欲看誰屬性值高就重用誰。

否則一碗水端不平,下面眾人離心離德都是小的。

但是,給司空和總督選私人幕僚,就沒那麽多窮講究了。

可以充分發揮李素“熟知歷史、前世打過三國遊戲知道誰屬性高資歷淺”的優勢,直接把這些可造之材拉來,任命為近臣。

從十一月開始,到年關將近,一個半月多的時間裏,李素的幕僚班底也充實了不少新鮮血液,換了一大波人。

主簿鄧芝還是老人,這個不用說。李素原本有考慮過升鄧芝到司空長史,但後來考慮到鄧芝缺乏其他方面的資歷,以後還是把鄧芝放出去治軍理民、補足履歷之後再另行重用吧。

長史的位置,李素給了當了多年夷陵太守,如今總算從地方上調離的李嚴。

李嚴從六七年前,關羽拿下夷陵和武陵開始,就一直在夷陵和荊南任職,一開始只是縣令、郡丞、郡長史,還參與過趙雲平荊南的不少戰事,前後三四年的時間,積功做到太守。

196年開始,李嚴一直是夷陵太守,又做了快三年了,因為孫策孫權覆滅之前,夷陵很重要,是扼守荊州通往益州腹地的門戶要害。

所以哪怕官不大,這個職務依然得是比較可靠的人才能擔任。尤其李素去年勾引孫策偷襲南郡、隨後相持數月熬到冬天,打防守反擊把孫策幹掉。

那一次誘敵冒險的行動中,李嚴卡死了孫策拿下江陵後繼續西進的道路,最終的功勞僅次於太史慈和甘寧。

今年李素徹底反推平定了江東政權,揚州的江南部分都整個拿下了,夷陵這個益州門戶徹底成了大後方,沒那麽重要的戰略價值了。李嚴這個扼益州門戶六年的老人才能挪去別的地方。

加上李素要放棄對益州的總督權了,夷陵之前被劃歸益州防區,所以李素就把他調走,擔任司空長史。

李嚴歷史上在季漢的地位也比鄧芝要高,如今這一世的官場資歷也比鄧芝高。所以拿一個當了三年太守的人,空降過來做司空長史,鄧芝也不至於不服,覺得領導空降人堵了他的上升通道。

而司空長史的品秩雖然比地方太守要低,但李嚴心裏對於這個任命也是非常滿意的。他完全知道再犄角旮旯的後方戰略險地當個太守,絕對不如到當朝文官第一的李司空帳下當個長史更有前途,所以哪怕俸祿待遇降低了他也很願意來。

何況李素有錢,他一貫會給那些身邊俸薄而責重的下屬,巧立名目額外發賞賜,補足朝廷體質僵化、待遇倒掛的缺憾。

這種事情也沒什麽不對,就好比後世地方主官都會自掏腰包給自己的師爺額外發津貼。

最重要的長史、主簿、參軍(徐庶)搞定之後,其他各曹幕僚就容易得多了。

戶曹的王累、功曹的張松,這些都是老人,繼續留用。

張松李素準備讓他再幹一年,到明年再舉行科舉前夕,就舉薦張松調任到文部去當個郎中,甚至是侍郎,看張松自己爭不爭氣。

因為李素已經預估到今年科舉錄取率會提高、劉巴的工商稅改革會需要大量新的數學官員。所以,今年的科舉到時候會帶有一定的“恩科”性質而出現“擴招”。

這是皇帝給世家大族示好開恩的機會,一定要趁著這個機會,把一部分之前向世家大族妥協、讓出去的權力,再巧立名目收回來,比如“舉人初選權”。

張松在李素身邊做過功曹,管過官員升降考核,也處理過第一屆南場科舉的刺頭,有這方面的經驗,到時候再去做那種改革中斡旋攪混水的孤臣,再合適不過了。

也便於張松法正這對好基友這一世也扮演類似的角色——法正之前就多次在劉備的改革中,扮演過得罪人的孤臣角色。張松去了之後,一個在刑部一個在文部,遙相呼應互補,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