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雖不中,亦不遠矣(第2/3頁)

畢竟諸葛亮是天下少有的擅用水火等自然之力協助作戰的神機妙算之士,沁水又兼了野王城北側的護城河角色,他很難不注意到水位的變化。

不過,諸葛亮倒是沒想到荀諶會異想天開地建議袁紹讓沁水改道、確保破城後把關羽諸葛亮全軍滅殺防止突圍。諸葛亮還以為袁紹軍只是在堵河蓄水、等將來水多了後直接放水淹城。

對於放水淹城,諸葛亮當然是不怕的,因為野王城卡住了沁水,野王以東的上遊,袁軍是沒有戰船的。將來就算野王被淹了,關羽有船只的優勢,直接坐船棄城逃跑不就行了。

但是,諸葛亮敏銳地注意到一個別的異常:袁紹軍如今是對著野王城的東南西三面都團團合圍、瘋狂打造全面完備的攻城器械,那架勢完全就是要每個方向都主攻,沒有佯攻。

但如果袁紹是要放水淹城的話,這樣的準備就有點過了,因為水位暴漲之後,城東城西也有可能被淹沒一部分,造在城外那些投石機陣地不也被淹了麽?

所以,正常的做法,應該是袁紹在東西兩側只設置圍堵營地,或者即使造重型攻城武器,也該是可以機動的,而非固定式。在城南則全力造最重型的攻城器械。

“莫非袁紹的決水淹城計劃要醞釀很久?他在城東上遊蓄水要蓄上十天八天的?所以才覺得為了中間這段時間的強攻、分攤防守方兵力,額外多造一些將來要被淹掉的東西也無所謂?”

諸葛亮心中忍不住如是琢磨。

他哪裏知道,荀諶壓根兒沒打算放水淹到城下,他是打算把沁水直接引走。既然城下到時候無水,袁紹當然不怕淹到自己人了,更不怕自己造在低窪處的攻城武器白費。

而沮授也完全沒往這個方面評估風險,則是因為這些風險都是臨時新制造出來的,原本不存在,他也沒來得及面面俱到照顧到這兒。

諸葛亮想明白之後,當晚就立刻向關羽匯報,把自己的分析都說了。

關羽當時依然在秉燭夜讀春秋,聞訊放下書卷,捋髯眯眼,暗露殺機地說:“袁紹想用強攻麻痹我們?同時配合水攻、萬一強攻不奏效就放水淹城?諸葛賢侄,能大致估算得出,袁軍築壩攔河的位置,在野王城上遊多遠麽?”

諸葛亮打開他自己制作的地圖,圖上作業一算:“應該也就在上遊二十裏,如果算陸路直線距離的話,不過十五六裏,因為中間這一段沁水河道是先往北拐再往南拐回來的。”

關羽摸著胡子奇道:“怎麽算出來的?”

諸葛亮往圖上一指:“沁水在野王以西直線十五裏外,有個拐點先往北拐。我軍在此駐紮與沮授相持半年,我早就把周邊地理勘測清楚了。

那處拐點南邊有一小丘,阻住了河水,但實際上只要把小丘挖開一個口子,河水就能往南傾瀉到南邊的窪地蓄起來。

如果水位再高的話,甚至還有可能讓沁水奪濟入黃,從溫縣和平臯之間就流入黃河。但袁紹既然是要淹野王城,估計不會挖那麽深遠,否則水都直接灌進黃河,就淹不到我們了。”

諸葛亮這番話,不了解當地地理的人或許不易聽懂。稍微解釋兩句:沁水以南,還有一條匯入黃河的小河,上遊叫沇水,下遊叫濟水。

如今還在關羽軍鎮守下的溫縣,就是城北瀕臨濟水、城南瀕臨黃河。但濟水並不是在溫縣入黃河的,要再往東流幾十裏,在河內郡的平臯縣入黃河,平臯如今還是袁紹占領著。

而平臯的對岸就是雒陽河南尹的成臯,平臯與成臯自古也都是軍事要塞。

因為這兩座城市要負責阻斷黃河、防止從東邊來攻打雒陽的軍隊,利用黃河河面繞過成臯—滎陽一線的陸上雄關虎牢關。

關羽一邊慢慢捋清思路,一邊也是在心中暗贊諸葛亮的功課做得細,他自己做的作戰地圖,居然還有一種簡易的圓圈圈線,據說是李素教他的,叫“等高線”。

當然,圖並不是諸葛亮一個人畫的。他現在位高權重,職責重大,也漸漸開始學他李師那樣,要養個專門分工的技術團隊。

比如畫地圖的活兒,諸葛亮培訓幾個明算科考得好的新晉官員過來,培訓一下如何用三角函數測高程,然後派出去搞實地勘測田野調查。諸葛亮本人就負責匯總檢查就行,工作量大大輕松了。

這種地圖乍一看讓人很煩,但此刻諸葛亮拿來快速推算“如果袁紹要決水,會在哪裏蓄水”這種問題時,關羽就充分意識到其精妙了——水往低處流,看看地圖上沁水兩岸附近的等高線,堵河決水的口子位置一猜就能猜到。

關羽沉吟道:“雖然不知道袁紹葫蘆裏賣的什麽藥、他準備什麽時候才發動。但是看他現在的樣子,戒備很是松懈,也不像是馬上就要發動的緊張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