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袁紹擁立

賈詡被擒、張遼襲擊安邑的水路軍遭到重創反殺。如此重挫之下,即使張遼本人親率的陸路軍還保存得比較完好,也已經無能為力了。

當時呂布倒是讓張遼“殲滅安邑城外水寨的敵軍主力後,趁安邑守軍虛弱,圍而不打、同時分兵南下翻越中條山截關羽後路,稍微拖住幾天就行”。

但張遼自己心裏很清楚,此戰他要是仗著兩萬多人馬、把徐晃張任殲滅半數、讓安邑守軍只剩不足萬人,那他是可以考慮圍住安邑,分兵南下的。

現在形勢完全逆轉,他自己只剩一萬出頭人馬,徐晃張任那邊卻幾乎紋絲不動,兩萬人實力保存得好好的,還圍困分兵個屁啊。

拿五千人圍兩萬人?再分五千人翻中條山堵關羽後路?那不扯淡找死!非得被徐晃和關羽反過來包餃子,全軍被殲滅在中條山裏不可!

張遼非常識時務,立刻帶著人馬往聞喜退卻,打算靠他剩下的一萬人守住聞喜這個溝通湅水和黃河中遊流域的橋頭堡,為袁紹陣營下次再從這條路進攻關中保存火種。

畢竟,只要聞喜縣還在袁紹軍手中,袁紹軍就可以慢慢往這邊增兵、然後在這兒花一年半載甚至更多的準備時間、廣造船只。

造夠了船還能一路往下遊打,破安邑、解良,通過蒲坂津襲擊長安。

可惜,諸葛亮怎麽會讓張遼如願呢,所以在張遼敗退的次日,諸葛亮就請徐晃親自帶兵追擊。

徐晃之前負傷躺了幾天,如今傷勢也恢復得不錯了。諸葛亮很清楚關羽帳下諸將的稟賦,既然是打防守反擊,防守階段可以暫時依賴張任,那反擊階段就非得徐晃親自出馬不可了。

徐晃的地位按說不是張任可比的,他也不用聽命於諸葛亮。但考慮到諸葛亮此前化腐朽為神奇的操作,加上諸葛亮的後台,徐晃也不敢以官爵品秩高低來決定自己的態度。

何況諸葛亮也給他留了面子,基本上是用商議的口氣建議他如何如何,徐晃很上道地選擇了虛心接受。

徐晃帶走了一萬五千人反擊聞喜縣,只留下不足五千交給張任守安邑。

按說一萬五千人攻打一萬人防守的城池,難度還是比較大的,畢竟防守方有明顯的地利優勢。

但張遼已經失去了謀士,對戰場時機的把握能力大大降低了,讓他不敢像歷史上在合肥那樣輕易出城反擊。

另一方面,聞喜縣本來半個月前還是劉備陣營的,張遼自己也猛攻了兩三天、最後利用城中少量守軍絕望士氣崩潰才投降。

這種並非郡治的小縣城,防禦設施本就不是很堅固,聞喜位於湅水源頭,附近河水也不寬深,水量較小,所以聞喜縣的城壕也非常淺狹。

之前張遼攻城的時候,兩三天內就把城壕的要害河段填平了,讓雲梯沖車等攻城武器能夠直達城下。後來他還想進取安邑,把所有人力都集中在了伐木造木筏上,根本沒想過修復聞喜這種鄉下地方的城防。

所以徐晃、諸葛亮和典韋追到聞喜的時候,聞喜城的城防設施狀態,還是上次剛被攻破時的樣子。

護城河關鍵河段無效廢棄,城墻上的夯土崩落垛堞缺損都沒修補。甚至當初張遼主攻的那座城門上的城樓塌了一半也沒人管。

而諸葛亮這樣的攻城大師,連當初攻長安的戰役都參與過,可謂攻堅調度經驗已經挺豐富了。年輕的諸葛亮,相比於野戰,更擅長攻守城。

部隊一靠近聞喜,諸葛亮在典韋的保護下稍微巡視了一下,就做出決定:暫時圍二缺二,圍住城池的西邊和南邊,放出東面和北面。

因為聞喜的東面是瀕臨湅水的,北面則是張遼的來路。這個姿態典型是為了逼迫張遼棄城、守不住主動跑。

徐晃對於圍城陣地的部署沒有異議,只是忍不住追問諸葛亮:“諸葛司馬,你覺得張遼會跑麽?”

諸葛亮也不托大,坦蕩承認:“說實話,我沒把握。但這麽部署不虧。不管張遼跑不跑,他肯定會擔心聞喜遲早守不住。

關將軍已經撤退成功了,大王肯定會把關將軍的疲憊之師換防到後方保衛長安,這樣無論是換馬將軍還是別的誰來增援我們,肯定比呂布、文醜來得快。

而且李師說過,袁紹此人極為貪圖小利、優柔寡斷,是很難做出隨機應變擴大戰事的決心的。如果他一開始的計劃只是搶雒陽、搶河東,確保東西分陜而治,如周、召故事。

那麽,一旦袁紹發現偷襲階段結束、後續再要擴大戰果得投入成五倍十倍的決心,他未必能馬上下這個決心。所以,只要我們讓張遼意識到這一點,他不會不考慮後路的。

之前聞喜被奪取時,城內府庫還有不少物資,聞喜更東北面、湅水源頭的周陽邑碼頭更是如此。我相信,張遼之前處於攻勢,他拿下這些地方後,不會立刻想著把物資往回運。肯定還指望這些軍械物資用於後續攻打安邑、蒲坂,擴大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