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諸葛三策

確認了河東郡只是丟了東部半壁、郡治安邑還掌握在諸葛亮手中,讓關羽極大地松了口氣。

他甚至顧不上看趙累整理的那份口供撤退計劃,而是想先把“河東目前還大部在我軍之手”這個消息先通傳全軍,把全軍上下人心惶惶的士氣重新鼓舞起來。

畢竟前面三天賈詡教呂布的“四面楚歌”之計,對關羽軍士氣打擊太大了。

然而趙累卻趕忙制止了他:“將軍!要不還是先看看諸葛司馬的計策吧。我剛才問口供的時候,大致了解過了,諸葛司馬的計策很細,是根據我軍如今的軍情優劣、分上中下策的。

似乎‘我軍知道安邑沒丟,敵軍也知道我軍知道了安邑沒丟’,和‘我軍知道安邑沒丟,敵軍不知道我軍知道安邑沒丟’這兩種情況,諸葛司馬是分別有兩套對策的。

要是將軍現在把我軍知道了安邑沒丟這個好消息通傳全軍,士氣固然是鼓舞起來了。可人多嘴雜,士卒未必懂得保密,若是後續作戰中有人被俘,敵軍也會很快知道我軍知道安邑沒丟了,諸葛司馬的部分計策選項說不定就用不了了,還是先看看計吧。”

關羽愣了一下,好懸沒反應過來。畢竟他打了十幾年仗了,還真沒見過這種不斷二分法細化的“參謀部作戰計劃”。

只能說諸葛亮的思維太縝密了,擱21世紀簡直就跟程序員們“IF遇到什麽什麽條件,則執行某一段代碼”的模型差不多,窮舉各種可能性,然後再“ELSE剩下的情況裏,又IF如何如何,就如何如何,再ELSE再如何如何……”

“三年前攻長安時,阿亮偶爾靈光一閃,倒也確實調度有方,幫了大哥和我不少。不過這三年他都是跟隨伯雅習學、揣摩那些內政官的事務,怎得會對兵法戰策有如此縝密的鉆研?

不過,伯雅自己深謀遠慮算無遺策,肯那麽看重他,必然是個天才了。或許是最近這一年,伯雅帶他遊歷天下,傾囊相授,又得了什麽秘傳愈發開竅了吧。做事喜歡分情況給預案,這也是伯雅的風格,原先還沒見別的謀士如此。”

關羽心中如是暗忖,心理建設了一番,才接受了這個設定。

然後他就在趙累的幫助下,開始分條件解讀諸葛亮的計謀。

“阿亮為我軍分情況設想了三條撤退路線,最好的情況下,如果呂布和顏良文醜爆發矛盾、呂布怠工推過,兩軍包圍防區之間漏洞很大。

則可以考慮直接詐作棄車馬翻谷城縣崤山北坡、繞函谷關險峻撤退,以此吸引呂布爭功、全軍南渡黃河。而後我軍實際上趁北岸空虛,利用篷車可以從淺灘下水、不需要渡口的優勢,在小平津以西、尋常兵家認為無法渡航之處突然下黃河北渡,擺脫追兵。

為防呂布追擊,還可分敢死軍準備引火之物,順流沖擊小平津渡停泊的呂布軍船只,遲滯其追擊。但此法會放棄放火的敢死軍,此偏師為掩護主力撤退,必然全軍覆沒……

隨後我軍主力可沿著清水河、東垣、聞喜,即當初進兵的原路撤退,安邑守軍有把握誘敵擊敗聞喜的張遼,縱然不能全殲張遼收復聞喜,也必然可以逼張遼死守聞喜不敢出城野戰阻路。”

關羽看完第一條之後,唯有苦笑,這個情況太理想主義了,把他目前的境遇預判得太好。諸葛亮寫的時候都不知道顏良已經死了,設想的呂布和文醜蔣義渠出現內部矛盾的情況,事實上也沒那麽嚴重。

當然這條計策的撤退路線從路況來說是最好走的,等於是跟當初進軍前的原計劃一樣了,可惜執行計劃的條件不滿足。

關羽只好往下繼續看。

諸葛亮信中規劃的第二條路線,也是要走黃河水路的,但是到清水河口時不會拐進清水河、也不走東垣縣,而是繼續往黃河主幹流上遊逆行,中間甚至還要在某些河段在北岸登陸,找中條山南坡相對易行的路段,走一段陸路,甚至借此繞過水路航行難以逾越的砥柱山和三門峽。

看到這兒時,關羽的眼神也微微有些發亮。

確實,要論對水陸兩用大篷車的靈活應用,這世上應該沒有比諸葛亮更強的了。畢竟這玩意兒就是李素提出構想、諸葛亮設計完善的,作為實際發明人,當然對其妙用精熟無比。

而且關鍵是關東諸侯之前沒有跟篷車打過交道,就算這幾天跟關羽作戰見了,但也沒見過關羽用這些車下水,所以關東諸侯肯定對其兩棲性能了解不充分,也不知如何全面防備。

剛才的上策裏,諸葛亮就提到了“要下河也要找平常船只無法靠岸的亂石灘地形,發揮篷車的下水通過性優勢、阻延敵軍水軍追擊速度”。

現在更是天馬行空到讓關羽可以考慮在特定情況下,“反復渡過黃河河面,在南北岸反復橫跳避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