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放著歷史書白讀都不讀,活該他找死

諸葛亮是在五月十一擊潰的侯成魏續、次日一早就徹底探明了敵情。

加上諸葛亮難得熬夜一通宵、根據目前的情況估算對策,按照不同敵情發展分別預案,總算是大致想到了幾套“如何在安邑以東領土全部丟失的情況下,接應關羽有序撤退”的計劃。

具體到時候執行哪一套,諸葛亮也不好斷定,因為他不知道關羽那邊現在究竟形勢有多困難,不可能鐵口直斷。所以諸葛亮是把應對各種他想得到的情況的預案大致分類簡述,請人給關羽帶消息的時候順路帶去。

等於是把傳說中才存在的“錦囊妙計”,變成了現實世界中可行的“參謀部作戰計劃”,有“上中下策”可以選——這個上中下不是按關羽的個人喜好分的,是按照到時候的具體敵我態勢分的。

毫無疑問,諸葛亮把錦囊妙計升級到近代德系參謀部模式,正是他師從李素期間學到的東西。畢竟李素不止一次憑借先進理念做“假設敵情有各種情況,我分別做PLAN/A/B/C”的事兒,諸葛亮近距離觀察後,也去蕪存菁吸收了做事方法。

諸葛亮這幾套撤退方案的具體細節,暫時不表,反正有好幾套最終是浪費用不上的,說了也是水字。

單說他在十二日中午,就從安邑派出了一小撮密使,都是從典韋身邊挑的精銳勇士,讓他們負責帶信。

為了保密,諸葛亮只是把目前安邑的情況用文字寫了下來,至於他幫關羽想的撤退方案,則完全沒有流於文字,只是讓他們背熟到時候口頭轉述,這樣就算信使半路上被抓了也不會泄密。

選的這些人個個至少是以一當十的武藝,也裝備了好馬和相對靈活的精良鐵甲、斬馬劍、弓弩。此外,還每人帶了好幾個充了氣但並不沉重的羊皮囊。

這些皮囊可以在渡黃河的時候,配合少量的木棍綁紮在一起、形成羊皮筏子。

諸葛亮給他們安排的報信路線,是從安邑附近先翻越某些相對平坦的中條山山口、抵達黃河北岸的河東郡大陽縣附近。

大陽縣目前還在劉備陣營的控制下,張遼還沒分兵去打那麽偏僻的地方。那地方位於三門峽的北岸,有路可以溝通郡治安邑,只不過崎嶇無法行車,只能走人,某些路段騎馬也不行,得下馬牽著走。

抵達縣城之後,這些信使要往下遊稍微走二三十裏險峻陸路,其中一部分路段都是在三門峽北岸的峭壁上,通過整個峽谷區、以及“中流砥柱”的砥柱山後,黃河兩岸地形才會從懸崖變成有灘塗。這時候,這些信使才能伐木紮筏,把羊皮筏子放下去漂流而下。

密使小隊的負責人拿到羊皮囊的時候,還好奇地求教:“為何要跋涉山地數十裏,帶著這些充氣羊皮?雖然不重,但體積累贅,翻山不便,怕是容易誤事。要在黃河上漂流的話,到時候咱砍伐樹木紮筏也來得及,很快的。”

顯然他並不是質疑,只是怕累贅誤事。

諸葛亮耐心解釋:“我已經在你們小隊中,安排了兩個跟關將軍在西北征戰過的精兵,這皮筏子怎麽用,到時候聽他們就是,術業有專攻嘛。

你們河東本地人對這東西不熟,但是關將軍和馬將軍在西北征戰時,在蘭州就見過氐族蠻王用羊皮筏渡黃河,在銀川郡時也見過河西羌用,馬將軍自己也用過。

這些東西浮力比竹木更大,而且關鍵是我鉆研改良之後,發現羊皮氣囊便於貼合人身,哪怕船筏崩散、抱著木頭還有可能沉溺,羊皮氣囊卻能連綴穿在身上,只要不破不漏氣就淹不死。哪怕身上穿了鐵甲,只要算好充氣浮力的分量,也能抵消。

張遼已經打到聞喜,想必呂布的其他將領也已經占領箕關以東的黃河北岸,甚至占了南岸的小平津渡口。正因為如此,你們給關將軍報信非常艱險,用大船極有可能暴露,只有木筏配合羊皮筏,才有可能化整為零躲過。

如果最後段敵軍巡河封鎖實在嚴密,你們就棄了木筏,把羊皮囊解了,套在身上趁夜遊水漂最後幾十裏,實在不行就爬上南岸,翻山小路過函谷關以北的群山。

我相信關將軍現在的位置,要麽在小平津;要麽在小平津以南、背靠函谷關北側群山邊緣的位置。函谷關北面的山其實是有河灘或者山間險路可以行走的,只是不能過車馬,所以無法運糧,不能用於大軍征戰。

你們不得不爬山的話,就把馬匹拋棄好了,但羊皮囊留幾個,到時候也便於證明你們的身份,讓關將軍肯相信你們帶去的口頭建議——沒有在涼州征戰過的人,是不會想到用這個的,這也算是信物了。”

諸葛亮想的非常周到,從怎麽趕路、怎麽避過敵人耳目送信,到最後怎麽留信物取信於關羽,都一舉三得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