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群策群力

得到徐庶的接待之後,李素一行的後續視察工作,馬上變得更有條理了。兩人並轡而行,在徐庶的解說下走馬觀花看了一圈。

劉家峽這邊的水利工程,最初是李素讓幕僚根據在都江堰和樂山堰總結的技術經驗,盡量照葫蘆畫瓢規劃的。畢竟李素也不是工科生,又不懂具體的工程勘探設計細節,他能知道個指導思路就不錯了。

不過,每個地方畢竟自然環境不同,很多東西要具體勘測之後,因地制宜調整,所以經過幾個月的趕工,李素此刻看到的東西,跟他最初的預想也是有很大差別的。

李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當初在益州積累的技術設計人才全部調給徐庶。

徐庶指著洮河匯入黃河的河口地區,以及旁邊的庫區,說道:“右將軍您一開始從益州派來的水利技術官員,是打算全盤照抄樂山堰的方式。但去年七月,第一次實地勘測之後,就發現那樣做不行。

因為北方的河流枯水豐水差距太大了,不比濕潤的蜀地,雖然也有汛旱交替,但岷江水位最高和最低相差也不過兩三丈。這兒洮河每年臘月中旬到正月初,有個把月是直接幾乎斷流的!

再下遊一些的湟水入黃河河口,更是能有兩個月幾乎斷流的枯旱季節。一方面是雨雪少,另一方面是天冷了直接連底封凍,僅有的一點水因為各處低窪淤積流速慢,全都凍上了。

所以,我們才從河口開挖了不少河岸相對低垮的地方,在豐水季直接把洮河、湟水都引到旁邊的山谷裏蓄起來。水位蓄平之後,湖口稍稍堰塞,到枯水時再慢慢挖開。

總的來說,就是爭取實現長江上雲夢澤、彭蠡澤調蓄長江水的效果,當然規模肯定比雲夢、彭蠡小至少百倍。”

在古代修水利,直接攔水築壩把河整條截斷,那是不可能做到的,只能是導流分洪。所以這個總的思路並不會變。最後實現的效果,也不是後世的水庫,只能說是一個堰塞湖。

就像洞庭湖、鄱陽湖其實就是長江拐到某個低窪的地區之後,大量把富余水量蓄在這倆湖裏,長江水位下降了湖水再反哺長江。

所以,這種導流的工程量相對較小,只要原本就有地形合適能改造成庫區的,人力稍加引導,最多死個幾千一兩萬勞工,也就把活兒堆出來了。

當然能夠不死人還是盡量不死人,最危險的徭役還是要讓韓遂麾下那些造反十年以上的死硬老賊戰俘來幹。

他們那條命本來就不是自己的了,危害大漢朝十幾年,拖垮了整個天下。

讓他們把劉家峽水庫徹底修完,可能要幾年的工期,要是最後活到工程竣工日,就可以讓他們恢復自由,不用再當終生奴隸,算是贖清罪孽了。(那些去年就被關羽水攻直接淹死的那就更幹脆了,不用在修水利的時候慢慢陸續淹死)

……

正所謂槍炮一響,參謀部的方案全部作廢。在漢末的工程水平下,一旦開工,各種一開始沒想到的困難也都湧泉而出。剛才徐庶跟李素講解的那些,相比之下都還是小問題。

很快,徐庶又帶著李素沿著劉家峽堰往下遊繼續參觀,那些修整過的河岸邊、挖了很多分水灌渠、水車林立,已經造了有百余架。不過按照這個工程的規模,未來整個蘭州地區有個幾千架水車是必須的,這才造了不到一成呢。

徐庶就解說道:“按照原先的計劃,在這兒打造水車紡紗磨面,還有一個麻煩,會導致水車紡機的工本回本時間,至少比預期再延長一半。

比如按照工匠們原本提供的數字,在都江堰的時候,水車不到兩年就能回本,因為那兒的堰和渠都是現成的,只要投入一部水車紡機的造價,所以非常賺。到了樂山堰的時候,按關將軍那些戍役士卒的經驗,都說是五年多才能回本——三年半是賺回修堰的錢,一年半多,用來賺回造水車紡機的錢。

而到了這劉家峽,哪怕按照蜀地那些水車的盈利水平來算,因為水利本身工程量更大了,而且可以分攤成本的其他產業少了。光堤堰灌渠這些,就要五年回本。更麻煩的是,即使有堰塞湖調峰蓄谷,每年還是有四個月水量和流速低於水車開工的必要沖力。所以,一年只能有八個月的時間紡紗和磨面,剩下四個月機器是閑著的。”

之前徐庶說“每年至少斷流兩個月”,那是針對“徹底斷流”這種極端情況。事實上,哪怕沒斷流,河流也不是一年四季水流都能催動水車的。水淺了慢了都會導致效率低下甚至動不了。

這也是為什麽歷史上水力工業很難普及,只有到了蒸汽機發明才爆發——如果沒有李素,按照歷史原本的發展,中華大地一直到明末,能搞大型水車紡織的也只有都江堰地區,其他地方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