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天高三尺”李府尹(第2/3頁)

“哎呀,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今天是來談國家大事的,神思耗費,哪有精神想那些靡靡之音——就稍微湊幾句啊,下不為例。嗯,樂遊苑……就這個吧: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如今天色還不如三天前周櫻和劉妙來玩的時候那麽晚,今天的天色反光也不如那天的雲層反射效果好,只能看到夕陽,看不到火燒雲。

周櫻聽了,一開始還覺得跟景致不是很貼切,但代入一想,反而覺得如夢似幻,似乎那天她跟劉妙同遊,夫君就在旁邊看見似的,頗有穿越之感。

“雖然簡潔,卻頗為雋永呢,就是暮氣了點,不像咱這年紀的感慨。算了,就這樣吧,只要是夫君送我的,什麽都開心。”周櫻若有所思點評幾句,展顏贊美。

杜陵在東南,長安在西北,李素周櫻策馬而歸的方向,正向著夕陽,那種激揚文字隨興而至的瀟灑意態,著實讓漸行漸遠的大橋小橋羨慕不已,雖然詩句已經不太聽得清了。

“回去之後一定要做幾套李夫人那樣的襦裙和首飾,真是看著飄然欲仙、颯爽得很呢。”妹子們心中如是幻想著。

……

會晤結束後第二天,李素就下令開長安府庫官倉,開始不限量向普通百姓賣糧。

當然,為了確保買糧的人都是急需、救急,糧食定價是非常高的。

在李素開賣之前,長安城裏的糧價還是白米一石一千六百錢到一千八百錢之間,李素直接標到了白米五千錢,比目前已經很畸高的糧價還高出三倍。

此價一出,第一時間果然全城大嘩,所有百姓都不敢置信,尤其是那些原本對李素報以青天期望、覺得他是救民清官楷模的,一個個捶胸頓足,恨鐵不成鋼狀。

不過,這個價錢倒也沒有人馬上買,畢竟其他糧商那兒還有更便宜的在賣,還可以買便宜貨。但這些便宜貨也漲價漲得非常快,看到官府撐腰,最便宜的白米瞬間漲到兩千錢以上,大部分停留在兩千二三百錢,還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但很快,這些便宜貨也消失了——十六日午後,李素宣布官糧漲價後僅僅半天,他就開始親自派人拿出府庫金錢,在長安市場上的糧商那兒掃貨。

理由嘛,也是怕災年京兆秋收不足,影響勤王大軍軍糧供給,這一點暫時還很正常。

然後李素的買盤從兩千二百錢掃貨掃到三千錢,散出去銅錢數億錢,買進糧食數十萬石,把長安城裏便宜過三千的統統買斷了。

三千再往上的,李素倒是沒收,他只管無限量三千收然後掛五千賣,指導價中間留下的區域,由商人自己跟風漲價——這也是李素不希望將來損害政府的公信力,不希望真相大白之後依然殘留盤剝百姓的無辜惡名。

畢竟他最終的平抑糧價心理價位就是三千一石收/賣,他不能出爾反爾,也不能留下“拿個假的高收購價先把外地商人騙來”的惡名。高於三千的都該是波動過程中的瞬間價格,不是政府指導的。

聽說李素這麽幹了之後,橋蕤也沒第一時間就相信,他反而派了細作來長安市場上暗訪,足足花了兩天時間確認,不光確認價錢,也要確認成交量是不是真的放量了,還是李素自己在左手倒右手做假行情。

兩天之後,六月十八日,橋蕤確信無疑,終於用快馬把長安糧價行情分別用軍情和私信回報回南陽。他的信使有驛站快馬可以換乘,日行三百余裏,二十日出武關,二十一日就送到了宛城,為袁術所知。

可惜,袁術對於這種跟後勤民生相關的報告,根本看都不看也看不懂,直接丟給下面的人酌情處理。楊洪、閻象等謀士看了,覺得有利可圖,幹一票也無妨,就按照這個調子批復。

有了袁術謀士們的默許,那些跟袁術官方多多少少有點交集的荊北官商紛紛活動起來,先打探確認長安的行情,然後按照李素宣傳的政策,去南陽郡與上庸郡交界的築陽縣、南鄉縣等地,跟上庸的益州官商辦理“鈔引質押物提存”手續,確保他們賣了糧食之後能回程換到的奢侈品有貨,這才開始組織運輸。

具體的操作是這樣的:比如一個南陽郡的袁術商人,運了一萬石的白米,在南陽本地價值八百萬錢,運到長安就值三四千萬。

那麽,他們就按照李素許諾的三四千萬,先在起運前讓上庸的益州官商驗貨,確認無誤後,益州官商從官庫邸閣裏劃出在南陽當地價值三四千萬的蜀錦鹽鐵瓷器等貨物,單獨挪到邸閣的另一間空屋子庫房裏,雙方貼上封條提存。

只要南陽商人半個月後,糧食運到長安、拿著蓋了京兆尹李素大印的提單鈔引,數量跟當初的質押封條對得上,確保糧食到長安沒有缺斤短兩,那麽上庸邊境的益州官商就立刻揭封條交割庫內奢侈品。如果有缺斤短兩,那麽提存的貨也扣些分量,以京兆尹公章的鈔引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