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長安疑雲(第2/2頁)

我袁氏四世三公,恩澤布於海內,天下士林仰望。古有讖雲:代漢者,當塗高也。吾字公路,正應其讖。若是果真到了那一步,我光復長安、誅殺弑君國賊李傕,豈不得為天子!只要做到了那兩點,那就是天意授吾!”

還別說,袁術這番話還挺有道理的。自從漢沖帝死了之後,從漢質帝開始,“前一個皇帝年少死了沒兒子,誰來繼任”,那就是外戚說了算,也不看誰血統更配,就看誰容易當傀儡。所以漢朝中央的繼位法則權威性早就淪喪了。

東漢一百七十年,只有前一百二十年算是傳承有序、沒有血統親疏混亂,從跋扈將軍梁冀開始算,後面亂了整整五十年了。(要從145年漢沖帝死、漢質帝7歲繼位算起)

要是現在漢獻帝再死了,別說漢獻帝自己沒兒子,連跟桓靈同源的河間王劉開一系怕是都絕後了,哪怕找最近的旁支血統,都得直接倒退一百年以上、另找一個漢章帝其他支脈的宗室——漢章帝是東漢第三個皇帝,光武帝的孫子漢明帝的兒子,都死了一百零七年了。

袁術當然很有信心在這種情況下,以平賊大功改朝換代。他相信只要自己走出那一步,他那個庶出的垃圾兄長就只能捏著鼻子認,為了袁家的共同利益放棄擁漢。而且孫策跟他也不算撕破臉,說不定也會改過自新給他當臣。

要是整個東南與河北的地盤都算袁家的,再加上兩京三輔之地,怎麽不能算一個新的朝代?

歷史上他稱帝之前覺得形勢一片大好,也是這麽算的,把孫策袁紹的地盤都算成了袁家的,所以覺得自己非常占優。

閻象反復苦勸,也無法阻止,只好作罷——畢竟袁術這次也不是直接表示要稱帝,只是表示要立掃出長安逆賊的功勞,這事兒不好攔呐。

……

袁術雖然自大,比他哥哥還是有一點好處,那就是魯莽,說幹就幹,絕不優柔寡斷。

加上送信的加急使者行動迅速,每天可以輕松跑出三四百裏,所以袁術四月十三定的計,當天就派人送出去,四月十五一早,已經有第一批送信的死間,在翻越峣關以東的冢嶺山時,被李別的巡邏隊捕獲了。

李別拿出信一看,心驚肉跳,連忙親自帶了一批騎兵,飛奔護送著信件回長安,跟李應商量。李別的馬都是體力充沛的,報信也不用太多人,所以就帶了數百騎、一人三馬倍道兼程,中午就到了長安。

而此時,李傕其實都還沒回到長安呢,他還要一兩天的時間才到,李傕的兵敗信使都還沒到,也沒送回“段煨叛變”的消息,所以長安城內並沒有處在驚惶害怕變天的狀態下。

所有人都還默認李傕郭汜有十幾萬雄兵、能夠在正面戰場上抵住劉備,董承等人也還沒有舉動。

李別把信一送到李應手上,李應剛一看就嚇了一大跳。

“楊彪張喜董承段煨都有可能合謀劫駕?皇甫嵩不可能吧?他都老得臥病不起了,會不會是別人的離間計瞎寫的?”

李別:“兒也不敢確定,不過此事非同小可,父親一定要慎重啊!稍一疏忽,有負伯父重托。”

李應焦躁地在府衙大堂裏轉來轉去,最後倉促決定讓人先找李儒來商量。

一刻鐘後,李儒接到通知也匆匆來商議,李應又把袁術寄給“內應”的責問信函給他看了,問他怎麽處置。

李儒摸著鼠須想了想:“這個太拙劣了,怎麽看都像是反間計……不過,袁術這人的性情,我倒是有所了解,此人不見好處不出兵,等閑也不會讓紀靈劉勛等人協助劉備。他居然反常與我們死戰,多半是真有內應了。

這樣吧,還是由我以侍中的身份設宴,招待城外駐紮的董承,以及段煨的部將們赴宴。我是文官,宴請他們不會懷疑。將軍再派小李將軍帶刀斧手,在我府上幕後埋伏。

如果擔心沒有宴請借口,就說是我要透露他們一些前方軍情、就說車騎將軍與劉備交戰略有失利。可能還要從長安再調兵去助戰,想調他和段煨的兵去,然後請小李將軍駐紮弘農防守崤函,為這事兒得跟他們商量。若是董承等人這樣還推故不敢來赴宴,那說不定他們真跟袁術有過勾結。”

李應點點頭:“好,就有勞侍中借口請董承等人來赴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