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資金鏈斷裂了還不容易?抵押田產加杠杆啊

李素初步摸清拋糧囤錢囤錦的大戶名單時,這些家夥的所作所為導致的不良反應,也已經在各地顯現出來了。幸好,李素的反擊和拋售也很快就能跟上。

七月二十二日,也是官府正式開始催收秋稅後第七天,一大早,郫縣和周邊的都安縣、江原縣,都出現了一些小小的異狀和騷動。

原來,是各鄉的鄉老、鄉佐,在下鄉宣傳征稅政策時,都不得不貼出了告示,顯示即日起本縣秋稅的戶調和庸役部分,應當繳納錢、錦或者服役,不能以糧食替代了——

這也不算官府失信,因為租庸調法裏本來就是規定,每個地方繳糧食是有上限的,先到先選,晚來的話,如果前面的人交糧把官倉塞滿了,後來的人就無法再以糧帶調、庸。

當然,也不是說完全不許人交糧,至少“租”的部分本來就是應該收糧食的,所以百姓如果堅持租的部分依然交糧,官府必須收,這就好比後世要保證人民幣一定能用出去一樣,是政府信用的體現。只是不許用糧來替換本來應該是錢和勞力的部分。

郫縣等地的官倉,也不是真的到了爆倉的那一刻才貼告示,而是提前留了一點余糧,算過剩余倉庫不多了,不夠百姓再置換了,就提前貼出。

一開始窮苦百姓們沒把這個法條當回事兒,無非是因為沒想到大戶們交稅會那麽積極,一上來就把交糧食的指標擠占完了——

往年按照大漢朝的習慣法,秋稅收一個半月能收上來,都是正常的,再快的話還能給地方官算政績,是“治績卓異”的表現。益州這兒,年年都是七月十五開始就能交稅,到八月底交清就行。

自桓靈以來,民不聊生,還有很多人能拖則拖、賣兒賣女逼得沒辦法才交稅。今年一個半月的收稅期,才過了前六分之一,糧食居然就收夠了,簡直千古未有。

“差爺,這……怎麽就不收糧了呢?這,說好了新法不是讓咱自個兒選交哪個劃算就交哪個嘛?您不能啊,現在一石米才賣二百多錢,窄錦一丈三百二十錢,寬錦三尺五要三百五十錢。

咱換成錦再交,得多交好幾成啊。咱郫縣還是右將軍的封地所在呢,右將軍怎能盤剝自己子民,傳出去也不是個事兒啊!”

一些窮人百姓發現了問題後,就圍著征稅亭吵嚷叫屈起來。

鄉佐稅吏們當然要申明政策:“不要慌不要慌,右將軍會平抑物價、設法買糧的,但國法不能廢。四月份新法通過之後,就在各縣各鄉反復宣講,要求下至每個亭長都熟悉新法、宣講給治下百姓。一共就那麽幾條,這都三個多月過去了,你們不能說不知道啊!

之所以交糧的人多、份額被占了,就是因為聰明人看出今年糧價便宜,交糧劃算,大家都會選擇交糧,所以他們搶著交,先納稅的人有得選。這事兒雖然事出有因,但最大的問題還是你們自己拖延,繳稅不積極。要知道施行租庸調法之後,肯定是繳稅越積極的人越占便宜。”

法律的嚴肅性還是要維護的,所以李素不會為了安撫民心,不讓百姓經歷這一番教育,就直接出面救市。

給個棒槌再給個棗之後,對於開化民智、讓百姓多點商業思維、守信意識、辦事不拖延,也是有好處的。

說不定明年全體人民繳稅都積極了,要爭搶這個“優先選擇權”。

因為完全是官府占理,鬧事的人爭辯了幾次,沒有辦法。這時那些稅吏鄉佐就按照縣令吩咐的要求,開始宣布:

“大家也不要急,現在米家是二百三十錢一石。雖然你們今年因為繳稅拖延,原本是咎由自取,但朝廷也說了,就算米再多,常平倉塞不下,哪怕新修倉庫,或者給徭役和兵役的人家多發糧餉,也不會坐視糧米沒法入庫的。

如果米價真跌到二百錢一石,大王會托底無限量收購,以防谷賤傷農。現在還有三十錢的差價,早納稅的早好,手頭有錦的也別藏著掖著了,越早繳稅越劃算。有錢交錢,有錦交錦。另外錦價也會平抑的,至於比現在再漲多少再平抑,那就不好說了,反正早納稅是不會虧的!”

百姓們一聽,見官府肯托底,確保不會離譜虧,也就認了。這裏面很多人也不是完全沒有銅錢或者蜀錦,而是看到現在糧食便宜,想繳糧食占便宜,實在不能繳了才繳錢。

官府這樣的操作,倒也把局勢又多穩住了兩三天,腦子靈活些的百姓都繳了稅,只有些特別認死理,覺得已經吃虧了,那就再等等的,還在死耗。

而李素的這個姿態,也引誘得各地奸商大戶們愈發相信官府只是畫大餅,其實沒有那麽多蜀錦可以拋售來平抑錢、錦價格,擡回糧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