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千金市骨諸葛亮

諸葛亮洋洋得意向李師匯報他的腦洞成果時,最先等來的不是李素的嘉獎,而是親哥哥諸葛瑾的訓斥:

“你這頑劣小子,治學不嚴謹,被顧元嘆郗鴻豫他們趕回來,鼓搗這些東西倒是很有想法,將來如何出仕報國?

元嘆兄可是跟我說了,你的《禮記》都背不出來,其他十二三歲的同期學子,陳家、任家的,有些都背得比你熟。”

諸葛亮不服地一撇嘴:“《禮記》有什麽好背的,那些沿用至今的,該怎麽做我都知道。那些已經不用了的東西,知道個大概不就行了。李師說的這個‘弩梭’,做好了可是能讓天下蠶婦織女勞作之時事半功倍的,不比背書強。再說我知道李師自己也背不出《禮記》,他連《論語》都背不全呢。”

諸葛瑾一聽嚇了一跳,責罵道:“有你這麽說尊長的麽,還不道歉。”

李素無所謂地一笑,制止了諸葛瑾:“子瑜不必介意,我確實也不擅背誦經書,阿亮說得沒錯。不過,阿亮,你也不可得意了,我讓你涉獵這些工巧之物,本意是讓你開拓眼界、知道庶民勞作疾苦。

子瑜對你期望甚高,你可不能荒廢了正學本業。經書和諸子百家粗讀完了,也該學習治民、理財、律法,將來才有大成。你們家現在可還靠子瑜的六百石俸祿過活呢,長兄養育,怎可不敬。”

諸葛亮這才收斂了開玩笑的語氣,恭敬表示他並無他意,然後說道:“李師,你可是說過,誰做出這個織錦織布的‘弩梭’,可以獎谷五千斛,或者錢三百萬的,不會不作數吧?拿了這筆賞錢,家裏就不用指望我哥的俸祿了。”

李素當然不會賴賬,這是他幾個月前隨口提過的一個賞格,對他來說也就幾口黑曜石浴缸的開支,真要是做出了飛梭,這有什麽大不了的。

諸葛瑾卻忍不住又教育:“阿亮!父親在時,就一再教導我們要安貧樂道,貧賤不能移……”

諸葛亮自辯:“我要這筆錢又不是自己奢侈,還不是補貼全家人免得你辛苦。再說大姐婚事在即,也要給她多備嫁妝,不墮我們瑯琊諸葛式的體面。”

這話一說,諸葛瑾才慚愧地沒有再說教。父親死了三年了,他的兩個妹妹裏面,年紀大的其實一出服就該議親的,畢竟已經超過十六周歲,在這個時代算大齡剩女。

二妹倒是才十四歲,還能拖拖。

歷史上諸葛家的兩位小姐,分別嫁了荊襄名門蒯家(蒯良蒯越的家族)和龐家(龐統的家族),但如今提前入了蜀,沒跟叔叔諸葛玄去荊州,也就不可能聯姻荊州名門了。

幾個月前,諸葛瑾托了李素一個人情,讓李素出面說和,把十六歲的長妹許配給魯肅為妻。

畢竟魯肅的年紀也就比李素對外謊報的年紀小一歲、比諸葛瑾大一歲,差不多也該輪到魯肅成家了。

加上諸葛瑾的妹妹姿色確實可以(諸葛亮這麽帥,家族基因不錯),魯肅直接答應了,等今年秋天,魯肅就要變成諸葛亮的大姐夫了。

李素也不想看他們兄弟倆再扯皮“安貧樂道”的話題,直接打住話頭,讓諸葛亮介紹一下他鼓搗出來的新玩意兒,究竟怎麽個用法。

諸葛亮就拿著他手上那個形如弩機的彈梭器,裝到一台幅寬五尺的闊面織機上,展示了一下。

……

諸葛亮展示用的那台織錦機,機體是李素讓人訂造的,本身結構跟這個時代的傳統提花織錦機一模一樣,沒什麽區別,就是特別寬。

傳統蜀錦提花織機的橫向幅寬是一尺八寸,而李素這台機器足有五尺寬,以至於來看熱鬧的關羽,第一眼看到的時候還嘖嘖稱奇。

大男人雖然平時不會進織房看女人織布,但成品的錦緞、布料還是見過的,所以大家常識裏都知道正常的紡織品該有多寬,看到明顯超出正常寬度數倍的,自然也就會驚訝。

這個時代的絲織品和麻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布匹比後世的窄很多,一匹都只有一尺八寸寬,做一套長袍還得好幾匹布料拼接縫合而成。包括貴如李素、關羽,他們身上的衣服都有很多接縫。(有些比較還原考據的古裝劇上還可以看出來,織錦都是很短的一卷一卷)

所以歷史上,唐末時期的成語典故“天衣無縫”才顯得那麽難得。因為直到唐朝,再富貴的人衣服都是幾匹布拼起來的,如果誰能做到渾身袍服主體部分用一整塊布料做成(不算袖子)不需要縫制拼接,那簡直就是匪夷所思的奇跡。

這個“一尺八寸”並不是憑空而來的,正是因為織女們被牽引緯線的投梭動作所制約——

在飛梭發明之前,織布織錦的投梭動作,是左手把梭子交給右手,然後用擋尺把緯線並緊,再腳踏提縱經線的踏板交替一次,把這跟緯線夾緊了,再右手把梭子交回左手,把緯線返向牽引回來,如此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