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胸甲騎兵

關羽在諸葛瑾的引領下,走馬觀花又遊覽了幾十裏地,來到郫縣西北的都安縣城外,總算是看到了李素鼓搗的那批最大的水車工程。

都安縣便是後世的都江堰市,自然也是都江堰這座水利工程的所在地。

李素這個侯爵封地在郫縣,但誰讓他勢力大呢,既是劉備的頭號親信,又是蜀郡太守,所以他大模大樣來都江堰下口的黃金地段買地皮搞試驗田,也絲毫沒人敢阻撓。出了都安縣城的城門,野外的地皮隨便搞。

只要李素掏錢,當地人都乖乖把地賣給他了。再說,劉焉死前殺了一大批“劉備的內應”,成都周邊就沒剩什麽大世族,大片大片都是待分配的無主之地,或者直接低價處理給自耕農。

以水車為動力的設施,需要的是最穩定、最湍急的水流。所以李素在飛沙堰、寶瓶口以下不遠,等水頭稍稍穩定,就造了很多大水車,都是去年臘月到現在的半年內,諸葛瑾督工監造的。

成本其實也不高,用錢多的主要是工具工料損耗,至於木頭和人工反而好說。

人工暫時低價征發徭役,給百姓一口吃的,就有人來幹活。益州因為不需要糧食外運上繳朝廷,官倉裏存糧還是挺多的,只要別連年戰亂,可以吃上好多年。

木料更容易解決——過了都江堰,再往岷江上遊去,兩岸就是青城山了,青城山上砍不完的大樹,就是費斧子鋸子。

未來李素可是打算在成都平原周遭一圈的山上,包括西北的青城山、西南的峨眉山、東邊的龍泉山……統統搞茶樹、花椒樹、桑樹和果樹的產業基地,給成都平原的剩余勞動力找出路,所以大樹盡管砍來用就是。

秦隴與蜀地自古就是大木巨樹的主要產地,秦隴大木一直到唐末五代才漸漸枯竭,蜀地大木則是一直開采到明清。

“真是大興土木,多虧蜀郡富庶號稱天府,大戰之後又清理了一批富戶,不然還真沒那麽多民力可用。”關羽看著那一排排最大號的水車,嘆息地搖搖頭。

諸葛瑾領著他走進一座最大的水車,關羽就看到裏面有一個巨大而巧妙的機構,通過一些輪軸、連杆,把水車輪的圓周運動,轉化成高低往復的運動。

中間還有齒鏈傳動的的結構來實現加速減力、減速加力,最終驅動一個極其沉重、遠非人力可以扛動的圓滑錘頭砸擊鐵砧。鐵砧上還放著一塊紅熱的鐵板鍛件,不過看樣子目前還在試驗期,並不是真的批量鍛造東西。

這一系列結構說起來有些抽象,但其實只要打個比方,現代人就很容易聽懂——蒸汽機的傳動機構,其實就是把氣缸的往復運動,通過飛輪轉化為圓周運動輸出功率。而水力鍛錘,就是反過來,把水力推動的水車輪轉動,轉化為連杆另一端的往復運動。

所以,哪怕李素前世是文科生,但好歹看過那麽多視頻,也見過蒸汽機的基本原理。雖然造不出蒸汽機,模仿一下傳動機械結構還是容易的,說出思路讓工匠們鼓搗試了幾個月就搞定了。

只不過,區區一個“飛輪—連杆”的往復變圓周、圓周變往復,在關羽這種人看來,第一眼絕對是視覺沖擊力爆棚。

“驚呆了吧?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比將軍還驚訝。其實就算是現在,見得多了,只要盯著看,看久了還是會感慨伯雅兄的奇巧妙想。”諸葛瑾在旁邊用胳膊肘捅了捅,還說了些感嘆安慰的話,才把關羽拉回現實。

關羽回過神,指了指那個錘子下面的一塊燒紅後鍛的弧形薄鐵板,問道:“那是在鍛什麽東西?難道是甲胄?這省事倒是省事了,恐怕穿上後人連動彈都動彈不得吧。無論玄甲劄甲,甲片大小或一兩寸,或三四寸,這塊鐵片,怕是兩尺長都不止。”

鐵甲的鍛造當然是以冷鍛為更優,熱鍛強度和應力都不如冷端。比如宋朝時候,西夏人著名的青唐瘊子甲,就是一錘一錘一片一片冷鍛出來的,號稱強弩五十步內都射不透。要說產地吧,倒是跟如今的益州相去不遠——後世的“青唐羌”,就是此前劉焉征募“青羌兵”和“叟兵”的蠻夷地區。

但冷鍛需要更好的鋼材胚料,漢末優質鋼材不足,生鐵熟鐵直接冷鍛就砸裂砸碎了,所以李素規劃的時候,最初沒有考慮,寧可先把鐵料燒紅再鍛。

將來能不能搞水力冷鍛,還得看技術的積累與磨合。因為冷鍛對錘子的結構和發力要求也更高,最好是跟液壓機一樣壓力大、錘頭慢慢下壓,而不是靠沖擊力猛沖,猛沖是會砸斷的。李素估計他目前的技術,搞出來的錘子最多也就二三十噸的鍛力,未來最大也不可能超過五十噸,充其量就是西方文藝復興之後、大航海時代的工業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