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發現一個屯田都尉

“統計過了麽?要從陽安關把糧船運到墊江,一路上需要設置幾處盤灘的集鎮、安排百姓平時種田,忙時拉纖。如今都建得怎麽樣了?”

李素看著魯肅面前那幅被塗抹得亂七八糟、幾經修改的地圖,問道。

魯肅指著圖比劃:“這兩個月,我和公佑、子尼(國淵)可是把嘉陵江上上下下親自跑了個遍,馬鳴閣道這兒,就有險灘,得設一個屯田點。葭萌縣稍微好些,船輕載可以返回,但我也規劃了屯田點,將來流民多了沒處安置,再考慮。

下遊閬中以南、南充以北,江灣湍急之處,是第三個點,安漢、墊江,也都需要,要到巴郡郡治江州,八百多裏水路,一共有五處要盤灘轉運,不容易啊。

今年韓遂被皇甫嵩大敗,沒怎麽為害雍涼,只組織到雍涼流民兩千戶,近萬人,每處屯田點三四百戶、一千正丁,第一年以種蘿蔔、薯蕷(山藥)為主,不過河谷深狹之處,往往兩側山壁本就陡峭,平地太少了,很難找到足夠高產肥沃的土地給屯民耕種。就算開了山田,也是產量最低的。”

李素耐心聽完,補充問道:“在這兒對著圖上看也看不明白,既然我有閑暇,主公讓我一並過問屯田事宜,親自走走吧——各處情況都類似吧?挑一處最近的視察夠麽?”

魯肅:“夠,夠,情況都差不多,能解決一處,其余幾處也能依葫蘆畫瓢推廣。”

李素一揮手:“去看看吧,對了,這本《齊民要術》草稿,你們也看看,關於為何要屯田、如何管理、如何配合軍事運輸戰略、如何修治梯田,上面都有詳寫。那些涉及技術的,不得外傳啊。”

李素這些天宅家也不是真完全閑著,而且蔡琰也閑不住啊,所以此書也算是新鮮出爐。

魯肅、國淵稍微看了一會兒,就覺得頗有收獲。

尤其國淵這人,在演義上提都沒提過,但《三國志》裏面卻是曹操麾下有名的屯田官,所以對李素提出的不少觀點都非常敏感。

當然了,正史上曹操手下因為屯田管理才能而崛起的名臣不少,從棗祗到任峻都比國淵有名。但棗祗他們的功勞主要是定策,而國淵卻長於執行——

史載此人對於制定給百姓和管理小吏的績效考核制度、獎懲激勵非常在行。可以理解成一個“周扒皮級的人力資源部KPI制定者”,老是“分次普請”挑動屯民互相競爭。

國淵仔細按李素的圖示算了算:“這……梯田之法,是把山地分層平整麽?這工程量巨大啊,我看種二三十畝熟田的民力,還不一定能開墾出一畝山田。

就算開出來後,將來常年耕種,效率也會比平地田畝費事一些。估計平原上百姓耕作極限是占田百畝,這些梯田能種六十畝就不錯了,牛也不方便用。”

李素微微一笑:“到了地方才知道,你這個估計不準。”

國淵資歷太淺,一時也不多質疑。

倒是魯肅看了書,對細節不感興趣,卻對書名頗有想法:“兄為何將此書取名為《齊民要術》?此書可不僅僅涉及耕作增產之法,還有很多是給屯田官看的,甚至對所有治理民政之人都有裨益,我看不如叫《農政要術》好了。”

李素一想,似乎挺有道理,他原本只是懶得起名字,南北朝時將出現《齊民要術》,他就直接借了名字,實際上內容完全不相幹,很多《齊民要術》有的東西他沒有,很多他書裏有的東西《齊民要術》沒有,還有一些直接抄了《四民月令》稍微匯編整理修改。

倒是後世明朝徐光啟寫農書時,取名《農政全書》,那是因為他擷采歷代農書之長,而且不光涉及怎麽種地,還涉及怎麽處理相關民政,有很多給當官的人看的內容。

從這個角度來說,李素的書叫《農政要術》確實更貼切一些,叫全書是沒資格的,他根本不全,只是挑了一些重點。

“子敬說得對,反正此書還是草稿,要增補內容,就改名《農政要術》好了。”

名正則言順,辦事兒之前定名也是很重要的。

一行人稍作準備,跟家裏請了假,就上馬西行,出陽平關奔馬鳴閣道,一兩天就抵達了魯肅設置的第一處嘉陵江河谷屯田點。

……

李素雖然不會種田,好歹接受了那麽多年義務教育的地理課,常識還是有的。

他們抵達的這處河谷屯田點,原先似乎是個渺無人煙的荒山野嶺之地。但李素根據地圖估摸了一下,這地方應該大致相當於後世的廣元市吧。

五月份的時候,魯肅以漢中郡長史的身份,往這兒組織雍涼流民移民、幾個月下來倒也稍微蓋起了些房子,但都還是茅草屋為主,有夯土泥墻就不錯了,磚房幾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