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朝廷不是打打殺殺

“不必如此,想來先生之病,不過是憂患成疾,並非不治之症。如今泰山賊已退、曾經張舉麾下的最後一名余孽烏蘇也已授首,先生與張逆的瓜葛,可謂是徹底洗清了。心病既去,不日定當霍然。”

劉備還是非常會做人的,他如今是正兩千石的太守、度遼將軍,官位遠遠高於才正六百石的郡丞,所以跟諸葛珪聊天時也不稱官職,只敬對方年長,稱其為“先生”。

這自發的禮賢下士情商,看得李素都不得不暗暗點頭。

而諸葛珪也確實是一把年紀了,看上去年近五旬,起碼比劉備老二十歲出頭,以年齒學問敬稱先生是沒問題的——諸葛珪與劉備的年齡差,似乎剛好等於劉備和諸葛亮的年齡差。

好像諸葛家的人都有老來得子的基因。諸葛珪有長子諸葛瑾時,已經是三十好幾,而諸葛亮又是次子,再晚七年,是諸葛珪四十出頭才生的。

歷史上後來諸葛瞻也是諸葛亮四十好幾才生,以至於諸葛亮是虛歲九歲喪父,諸葛瞻也是虛歲九歲喪父。

只能說命運的巧合還真多。

旁邊其他人,除了李素之外,聽了劉備那番“心病既去,肯定能痊愈”的話,也覺得很有道理,認為諸葛珪可能還真有機會痊愈。

諸葛瑾也連連勸父親放寬心好好養病。

只有諸葛珪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而且他心病根本沒有完全祛除,有些話又不好說,就揮揮手,驅趕兒子女兒們先離開:

“瑾兒,亮兒,你們帶著她們先走,我與劉將軍李校尉說幾句話。”

“是,父親。”諸葛瑾恭敬地帶著弟妹們先走。

“回來。”

“是,父親還有何吩咐?”諸葛瑾一點都沒因為被呼來喝去而脾氣。

諸葛珪喘息了幾口,似乎是在思索:“你雖未及冠,但以後就是家裏的頂梁柱了,我給你取字吧,你名瑾,就字子瑜!為父心中煩逆,神思混亂,別嫌此字草率。”

諸葛瑾連忙行禮:“父親賜字,豈會草率,此字中正平和,孩兒當畢生謹遵、常省己身,夕惕若厲。”

說完才起身拉著弟妹走了。

……

望著其他人都消失了,諸葛珪才長嘆道:“剛才我也詫異,青州賊兵十萬,怎能如此快就擊潰,私下問了亮兒,他說是李校尉的離間計,賊兵潰而未滅。

由此觀之,青州之災禍,還遠遠未止,泰山之安寧,也只是一時喘息罷了。我身為郡丞,受朝廷厚恩,唯有殉城到最後一刻,才算是洗清曾與張舉同郡為官的嫌疑。”

劉備沒想到諸葛珪還這麽悲觀,不由仗義道:“備既然能擊潰賊軍一次、斬殺烏蘇,就還能擊潰第二次、第三次,反正遼東已定,烏桓已服,而後數年內幽州都不會有兵戈之事。眼見朝廷板蕩、百姓受苦,豈有不申大義於天下之理。”

諸葛珪苦笑:“此言過矣,度遼將軍身兼遼東太守,烏蘇已死,你還久留青州剿匪,不怕朝廷猜忌麽?劉將軍越境擊賊的借口,至此已經用盡了吧。”

劉備心中一凜,這才意識到自己剛才大包大攬,確實是政治敏感性不足了。

他也坦蕩認錯:“此言倒是中肯,是備一時急於救民,操切了。自當聽從朝廷調遣。”

劉備一邊認錯,一邊也在內心快速反省,自己怎麽會說話那麽不小心呢。

反省來反省去,他才意識到:一切,還是要怪他爬得太快了!

兩年,確切地說,是二十個月,就從縣尉爬到了太守、雜號將軍!

當然了,在更早之前,他當縣尉倒是也當了兩年多了,但格局太低。

以至於他腦子裏還缺乏那根時時刻刻考慮“皇帝對於主動越境殺賊的武官會有多忌憚”的弦。

誰讓他第一次“抗命回鄉殺賊”,還特別收到了靈帝的褒獎,還專門讓涿郡地方以此為由給他舉孝廉了呢,結果劉備潛意識裏就有了個危險的錯覺:只要我是為了平叛、為朝廷好,朝廷肯定會支持我。

當他是縣令、都尉的時候,劉虞可以授權他跨縣、跨郡平叛,反正都是在幽州內部,劉虞有這個特批的權限。

可出了幽州,劉虞就罩不住了,烏蘇是最後一個越州殺敵的借口,用完就沒了。

一盆冷水澆下,才讓劉備冷靜地想起了李素當初勸他越境討賊時的本意初衷:

來青州,不是為了占地盤的!哪怕收復了青州再多的郡,也一個都不屬於你!

來的目的,首先只是裹挾人口、挽救一部分誤入歧途的百姓,讓他們擺正位置,去遼東或者帶方屯田渡荒。

其次是趁機招攬東萊、北海、泰山三郡的英才俊傑。

第三是練兵、從青州兵中篩選一部分兵源擴大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