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酆都大帝在得知少年的需求時,便第一時間派下屬在古籍裏翻找。

眾鬼死後所著的古籍均有記錄在冊,只是大多是記錄生平的自傳,單獨撰寫某一類專業書籍的不多,需要極高的藝術造詣。

若有此成就,恐怕在人間便已著書立說,不必到鬼界才圓這個夢。

汝窯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雖然有名,但是燒造時間極短,持續時間僅有20余年。

而北宋時期,皇帝還未設立督陶官這種專門負責監督禦用瓷器生產的官員。

督陶官是景德鎮成為制瓷中心後,由明代開始設立的,一直延續到清朝末期。

沒有專門的責任人,加上汝瓷的燒制步驟復雜,肯定不是一個窯工負責,這無疑為查找配方增加了不少難度。

鬼差們在上司的指示下,翻閱了宋徽宗時期殘留的全部相關古籍,從窯工們的只言片語中慢慢拼湊出一部分汝官窯的配方,只是全不全面就不得而知了。

將所有關於汝瓷燒制的記錄全部謄抄在一起,馮大師拿到了一本薄薄的小冊子,約有四五十頁。

為了保持信息的完整性,裏面夾雜了窯工失敗的記錄和一些亂七八糟的吐槽,需要馮大師和幾位好友好好研究才能得出結論。

在對方仔細研究的同時,雲舟也開始進行瓷器修復工作。

首先是修復能拼成完整器的單色釉和青花瓷器,需要清洗、拼對、粘接、打底子、用噴筆上釉這五個步驟,相對比較容易。

這一類的瓷器修復他並不陌生,但這是他第一次在沒有馮大師的指導下獨自進行修復,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目前擺在他面前的是清康熙時期青花將軍罐的碎瓷片,一共27片。

整體拼湊起來屬於大器型的瓷器,而且帶有蓋子,在數百年內保存得很完整,尤為難得。

將軍罐是蓋罐的一種,器型豐滿流暢,可用來儲水、儲物,也可作為觀賞器具。

它的器型為上腹圓潤、中腹內斂、下腹漸收向外撇的形狀,底部平坦無釉。蓋子為圓蓋,中間有寶珠狀的凸起。

因其造型飽滿,且蓋頂寶珠高聳,很像古代將軍所帶的盔帽,大氣恢宏,故名將軍罐。

同樣,作為蓋罐,頂部的蓋子在日常使用中很容易打碎,有蓋子的鳳毛麟角。

這些碎片或許不是同一時期打碎的,可無論怎樣,帶有蓋子便極為難得了。

落地窗旁光線充足,雲舟先將組成蓋子的4片瓷片挑出來,放在一旁。

繼而將剩下的23片碎瓷片按照從罐體底部到上方的順序,從左到右依次排成一排,拿過黏性很低的紙膠帶,開始嘗試著將其拼湊起來。

來回實驗了很多次,確認好拼對順序後,他在碎瓷片上用可擦的油性筆在一一編上序號,將紙膠帶撕下來,將碎片按照順序重新排列在無塵布上。

在腦海中反復記憶了幾遍,雲舟才開始調制粘接劑。

瓷器的表面是立體的曲面,不像拼圖一樣在平面上,瓷器在拼接的時候要保證每個方向、每個角度都完全對齊,拼接得毫無縫隙,才能達到無痕修復要求。

尤其是這種大器型瓷器,碎片數量很多,確認順序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否則很容易出現前面的碎片全部拼好了,最後幾片碎瓷片卻對不上的情況。

他觀察了一下裂縫的分布,一部分裂縫在白瓷,還有一部分在青花附近,對於調制的黏合劑也有相應的要求。

雲舟翻開筆記本,按照之前馮大師指導的比例將天然生漆、超能膠、瓷粉等各種材料混合在一起,對著自然光不停的調整。

無痕修復與其他修復不同,每一步都要做到分毫不差,盡善盡美。

這邊加一點,那邊去掉一點,黏合劑本來太過粘稠,但加了清水之後又顯得稀薄了幾分,只能再往裏加成分。

雲舟好不容易調制好,一看時間,已經到了下午2點鐘,比他平時多花了兩倍多的時間。

果然,有老師指導和自己做完全是兩碼事。

就好像上課時老師講了好幾遍同類型的題目,腦子裏會了會了,心想別講了好煩啊。

結果自己一做,還是會出這樣那樣的問題。

少年從早上9點鐘坐到現在,肚子已經很餓了,不過黏合劑有速幹的特性,他必須一鼓作氣的完成。

粘接也是一項耗費心力的步驟,雲舟不敢掉以輕心,用最短的時間吃了兩塊巧克力補充能量,著手進行瓷器修復的第三個步驟。

用極細的刷子將粘合劑刷在斷裂處,不厚也不薄,少年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將兩片碎瓷片粘合在一起,用力按住,使其充分接觸,並擦掉多余的部分。

然後是第三片、第四片、第五片……從中間開始,越到後面越難。

接觸的部分不斷擴大,要同時照顧好幾片瓷片的斷口,還要照顧器型的弧度,每一次都要十分的細心和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