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第2/3頁)

謝渺沒有勸阻,只是要求在離開前,跟她一起去趟青山寺還願。她們在佛前上過香,去清心泉飲了泉水,又去祈願池投了銅板。

結束後,謝渺忽然抱住阿與,“好了,佛祖定會保佑你一路平安,順利接回妹妹。”

阿與身子僵硬,但沒有推開她,“夫人,你待我真好。”

謝渺道:“世間一切,皆有因果。你我既然相遇,便定有它的道理在。”

阿與吸了吸鼻子,問:“夫人,你家在何處?等往後我辦完事,定要上門去拜訪你。”

謝渺道:“行啊,你若是來京城,找東寧坊的崔家二房就行。”

阿與眼中閃過訝異,沒想到夫人竟然是京城崔家二房的人,那她夫婿豈不是那位鼎鼎有名的崔二公子?據聞他才學出眾,行止端方,他祖父崔老太傅更是朝中肱骨,最是剛正不阿……

要是能借夫人的手得到崔家幫助,他是否能早些查明真相,幫全家二十三條人命報仇?隨即他又甩開這個念頭,他受了夫人許多恩惠,絕不能利用她去達成目的。

他的仇,當由他自己來報。

眾人送阿與到了碼頭,臨別前,阿與從袖中掏出一封信,遞給謝渺道:“夫人,我將想和你說的話都寫在了信裏,等我走後你再打開看,好嗎?”

謝渺道:“好,都依你。”

船即將啟程,阿與再次踏上尋找妹妹的旅途,但不同的是,這次他定會心想事成。

回去的馬車上,拂綠道:“夫人,您快看看,阿與在信裏說了什麽?”

謝渺搖頭,“不急。”

夜裏謝渺洗漱完畢,上床打算休憩時,才從枕下拿出阿與的信,仔仔細細地品讀。

阿與的字跡工整,寫道:夫人慧鑒。古語有言:雪中送炭三九暖,視若無睹臘月寒。自親人去世,幼妹被拐後,我便嘗盡世間心酸,飽受痛苦折磨,日日憤慨上天不公。施極痛於我身,摧我意志,毀我希冀。然尚有一線生機,我仍祈求天地,盼能與幼妹團聚。耒陽之行,我幸得夫人解囊相助……

她灑灑洋洋,言辭誠懇,將當面不好意思說的話都寫到信中,以此表達對恩人的感謝尊敬。

謝渺的目光順著下移,讀道:我有一事須向夫人坦白,其實我乃男兒身,為行方便才做女子打扮……

啊?阿與不是“她”,而是“他”?

謝渺簡直哭笑不得,難怪他不肯用她的帕子,行為舉止也過分爽朗,白日離別時擁抱,他更僵硬地像塊石頭。

到此,謝渺並沒有被欺騙的憤怒,直到她見到署名的那熟悉名字——

慶元七年,九月十三日,裘瑉,小字阿與敬上。

謝渺難以置信地瞪眼:他、他說他是誰?

她趕忙揉了揉眼睛,生怕是自己看岔,然而信上白紙黑字寫著“裘瑉”二字,非她眼花,也斷然不可能是筆誤。

謝渺的神色驟變,從微笑欣慰變得咬牙切齒。

開什麽玩笑,阿與竟然是裘瑉?!

她緊攥著信紙,猛然站起身,姣美的臉龐陰雲密布。

在她兩世的記憶裏,對小燕子、阿與這兩個名字毫無印象,對裘瑉卻是刻骨鏤心——裘瑉便是前世害她失足跌落懸崖的罪魁禍首!

謝渺忍不住翻出關於裘瑉的記憶:他父親裘昭乃京中一名武官,曾跟隨四皇子李泓業治水防疫,因發現李泓業不可告人的秘密後,全家被一場大火殲滅,唯有幼子裘瑉得以逃生。後來崔慕禮找到裘瑉,從他提供的線索中推算出裘家被滅門的原因,從而收集罪證,以此徹底掰倒了張氏一族。

崔慕禮幫裘瑉報了血海深仇,裘瑉後歸於他麾下,因表現出色,短短五年內便成為崔慕禮的得力助手。

在她前世最後的那半年裏,崔慕禮正與瑞王鬥得厲害,裘瑉被調到她身邊護衛,然而緊要關頭之際,卻是他忽然反水,勸她不要反抗,乖乖束手就擒。

——原來裘瑉竟是瑞王的人!

他哀聲辯解,稱自己有迫不得已的理由,必須請她去見瑞王一面——結合阿與的遭遇,謝渺輕易便猜到了實情:定是瑞王找到了裘瑉的妹妹,以此要挾裘瑉替他辦事。

站在裘瑉的角度,他做這一切都無可厚非,但站在她的角度,裘瑉辜負了她的信任,更辜負了崔慕禮的多年栽培。

難怪她初時見到阿與便覺得眼熟!

前世裘瑉到她身邊時已是面容俊朗,身姿頎長的少年,而阿與年歲尚小,又做小姑娘的裝扮,她壓根沒將這兩個人聯想到一起。

謝渺頓時心亂如麻,裘瑉是前世害死她的人,而阿與在耒陽出現,三番兩次幫她躲過劫難……

這都是什麽事?!

她在屋中亂走一通,將信紙扔到地上,重重碾了幾腳。

誰稀罕他的道謝?如果早點知道阿與便是裘瑉,她肯定選擇見死不救,隨便他被人販子拐到天涯海角也不會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