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奧斯卡撐不住了(第3/4頁)

伴隨喧囂和爭執,又幾日過去,一般的新聞熱度,三天就會降下,可此次事件不同,拔出蘿蔔帶出泥。

時不時就有明星跳出來站隊,又或者是記者挖出一些“新鮮事”。

楚舜在學術圈地位頗高,不是研究人員,他是被研究的人,《村聲》、《熒幕》、《視與聽》等專業向的期刊也發聲,期刊上的文章都很長,也不可能全部擺出來。

挑選寫得最好的一篇,《村聲》主編梅勒·朱斯丹所寫“全世界最好電影的人”。

[看《盜夢空間》的盜夢設定,我想楚舜導演定是博爾赫斯的粉絲,《虛構集》中短篇環形廢墟的故事。

出於對盜夢空間電影構解,簡略說說——

魔法師逃到火神祭壇遺跡,在夢中創造一位少年,他想要將少年帶到現實中,又擔心少年發現自己與眾不同,即不怕火焰,會意識到自身只是他人夢中幻影,少年會沮喪。

在思考中,火神祭壇燃起遠古火焰,魔法師想了卻殘生,走進火焰,但他不懼怕火焰——魔術師知道了,他自己也是別人夢中的幻影。

“假如他不再夢見你……”

柯布如果不再入夢或做夢,妻子梅爾就不再存在,如果柯布沒有兩個孩子,那麽對他來說有妻子存在的夢是現實,還是孤身的現實是現實?

看完《盜夢空間》我收回了想法,楚舜先生的思考創意不是來自於博爾赫斯。

《環形廢墟》,是在虛幻中對死亡意志的談論,而《盜夢空間》是對“現實”的討論。

男主柯布最後和亡妻梅爾的戲,展露出柯布想要回到現實的原因僅僅是一雙兒女。

我們在乎現實,不是因為現實是現實。

東西方兩位大師,在相隔一個世紀的對話,都選擇用夢,也都選擇是夢中夢,或許這是大師們的共性。]

評論家為什麽厲害,是因為他們可以引經據典,博爾赫斯在華夏名氣挺大,但覺得多數名氣來源於《小徑分岔的花園》,《虛構集》知道的人是真少。

可認真說起來,盜夢空間和環形廢墟的故事還真有一點異曲同工。

要知道博爾赫斯是四十年代的作家,七十年代就思考這些問題,文豪之所以是文豪,真不一定是被捧起來的。

言歸正傳,《村聲》梅勒的文章還沒完,他是把影評和此次奧斯卡事件,一起寫成文章,點擊率挺高。

而且從文章題目就能看出,其實後面才是重點。

[楚舜導演對夢境的所有場景進行實拍,我特意打電話咨詢利未先生,得到肯定答復,無論是雪地爆炸、天空顛倒的城市,還是被炸毀的巴黎街道,影片中最令人難以置信的火車駛入洛杉磯中央商業區,也是完完整整實拍。

那麽楚舜導演為什麽這麽做?僅僅只是為了真實?從黑客帝國能看出,楚舜不是堅定實拍者,也不是堅定否決特效主義,他這樣做是充分貫徹主題,“如果夢境和現實的人沒區別,那麽兩者無區別”。

很佩服,因為多數人都察覺不到的目的,讓制作成本上升至少百分之三十,也增添了制作時長以及工序。

隨便舉例,爆炸不可能在真正的雪山拍攝,很容易引起雪崩,經過很多尋找,才找到加拿大班夫公園。

我曾經問過一位導演朋友,如果有能力,你會每部戲都兼職編劇、藝術設計、剪輯、燈光指導、拍攝執導、配樂這些身份嗎?

他告訴我:不會,影片創作太龐大,即使想要絕對貫徹導演意志,也完全不用事事親力親為,太過誇張。

那麽都知道,楚舜目前拍攝十幾部作品,除首部實驗電影《六格》外,其余皆是如此,我想楚舜導演是一個無比無比熱愛電影的人,否則也沒有如此龐大的精力,能夠讓他堅持十幾年。

“如果不能讓藝術歸於藝術,請別讓藝術歸於政治”,或許你們看到了楚舜先生對奧斯卡的指責,是憤怒。

但實際上,我看到的是一個對電影無比認真,以及對電影無比熱愛的導演,很卑微的請求。

對世界。

對電影。

對藝術。

梅勒·朱斯丹也請求奧斯卡,及世界其他電影獎項。]

粉絲濾鏡太嚴重,把楚舜寫得這麽好,估計他自己看了都會臉紅,嗯……不對,應該不會臉紅,楚舜臉皮厚。

梅勒可以說是挑動了大眾情緒,比起指責情緒,一位導演的哀求,更加讓人同情。

迪士尼影業會刻意引導,讓歐美觀眾更好進入院線,用票房支持楚舜。

《盜夢空間》全球票房突破十五億美金,兩兩相加奧斯卡輿論,公關部表示這活幹不了。

可能有人覺得奧斯卡不在乎民眾怎麽看,普羅大眾的看法與他們無瓜,邏輯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