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會講故事

“沃克先生,我能坐在你身旁嗎?”說話的是法語,如果要說的是英語,居伊就會頭也不擡的開口:“座位主人是戛納主辦方。”

是法語的話,居伊擡頭認出了是爭奪影帝的湯姆遜,道:“當然。”

湯姆遜是法國人,不過十七歲就跑到了好萊塢混跡,華夏在橫店找機會的演員們可以叫橫漂,而湯姆遜可以叫“好漂”。

開幕式放映影片,所以上座率還挺高,現場至少有四百多人,沒有其他記者進來,只有官方記者三三兩兩。

主要是擔心記者把影片流傳出去,電影節官方記者只會拍攝兩張觀影者的反應,以及電影結束後進行些文字采訪,刊登到電影節官網。

很多網絡自媒體,就忽悠人說自己去了現場如何如何,其實就是從官網搬運,前些日子一個美利堅網紅在柏林電影節上就被拆穿。

之前說電影宮是大劇院,其實不夠充分,環球大劇院是一千八百人的席位,所以戛納電影宮準確只能說是中型劇院,《天堂電影院》開始放映——

開篇稀疏平常,西西裏島上一位老婦人正在打電話找自己的兒子多多,但很難找到兒子電話,多多雖然三十年沒有再回小鎮,但老婦人認為這件事多多必須知道。

還是《西西裏的美麗傳說》的風格,柔和的運鏡。

鏡頭一轉來到羅馬,功成名就的多多聽睡在身邊的女人說,他母親來電話了,並且把她認成了另外的人。

從這裏就能看出,女人並非是多多的妻子或長期女朋友。

女人告訴多多,艾費多死了,剛才還無所謂的多多聽聞,頓時臉色變了,腦中開始回憶與艾費多的事。

那時多多才五歲,是小鎮上教父的輔祭員,直白說在教父禱告時在旁邊搖鈴鐺,用宗教稱呼叫聖哉鈴,敲響是為了提醒所有人天主為了人類所做出的貢獻。

禱告後,輔祭員和教父脫下教服,此處有個很有趣的細節,神父是將衣服掛在衣架上,而小多多將衣服掛在聖母的手中。

西西裏唯一一家電影院,需要經過天主教審查委員會的確定才能夠放映電影,所以神父在祈禱完後,還有另一項工作是審查電影,如果有親熱,哪怕只是親親抱抱舉高高就會搖鈴鐺,後台放映員艾費多就會在膠卷上打個標記減掉。

多多就躲在簾幕後面看,小小年紀也覺得電影很有意思,所以也三天兩頭的往放映室跑,和放映員艾費多熟悉了。

小時候多多的興趣是收集廢棄膠卷,然後模仿裏面的台詞和動作。

此時電影開場已十五分鐘,但劇情還一點也沒有展開,居伊面無表情,他在法國長大對於這段劇情沒什麽代入感,有代入感的是膠卷剪片。

原來剪輯,都是用膠卷一格格的剪然後連上,非常麻煩,數字時代到來進化成了先在電腦上給膠卷編號,然後再按照編號在膠卷上動手,最後成了如今,一系列都能用電腦完成。

影片到這才開始交代多多的家事,多多還有個妹妹,但父親卻在戰爭期間失蹤,全靠母親支撐家中大小事宜,母親則一直告訴多多父親總有一天會回來,也不知道是在騙自己還是對多多善意的謊言。

多多家庭條件並不好,肯定沒有閑錢讓多多看電影,所以有時多多就會偷拿家裏買牛奶的錢,和同學一起買票看電影。

很明顯偷拿錢的行為是要被揍的,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在被揍時艾費多會出來解圍。

作為小鎮唯一的電影院,是小鎮居民除了造人外唯一的娛樂活動,所以都是滿座,有一家人來的,也有小情侶來的,還有壯小夥一群來,那時電影院是……用魚龍混雜不恰當,準確叫“五花八門”,抽煙的、嗑瓜子的、甚至連打飛機的都有。

特別給了幾個壯小夥鏡頭,電影院準確來說不是娛樂場所,而是小鎮居民最放松的地方。

無論誰都聚精會神的盯著屏幕,當劇情有親熱戲,無論男女老少人們目光都透露著期待,結果肯定是被減了,噓聲滿電影院,還有高呼“我看了二十年電影,沒有一次吻戲”、“我就知道會這樣”、“何時才有,何時”。

居伊嘴角露出淺淺的笑容,倒不是因為劇情好笑,是因一家人一起看電影時代,他也經歷過,父母爺爺奶奶帶著他和弟弟,一起去電影院。

恰好劇情中電影院放映的電影是卓別林的經典《城市之光》,一個流浪漢假裝自己是大富翁,打拳擊給盲人賣花女治眼睛,居伊記得劇情,是他最喜歡的電影之一。

“難以想象,我居然在電影裏看放映的其他電影。”居伊感覺自己被套娃了。

居伊知道在電影裏夾雜太多其他電影的畫面,並不好,都知道這會剝離代入感,分散關注注意力,但《天堂電影院》他一點也沒有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