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343~344

林阡看著嬴政,突然想起自己似乎從來沒在嬴政面前提到過陳勝吳廣這兩個人,於是笑道:“這兩人怎麽說呢……真要嚴格算起來的話,秦國的滅亡其實是亡於因為實在活不下去了而奮起反擊的百姓之手,因為先有了百姓反擊,才給了劉邦項羽這些人出頭的機會。”

“而陳勝吳廣兩個人,便是拉開這場導致秦國滅亡的農民起義序幕的第一人。”

她這樣一說,嬴政瞬間就明白了:“看起來這兩個人在秦國滅亡這件事上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林阡點頭:“不只是在秦國滅亡這件事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實在之後幾千年的歷史中同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幾千年後的偉人,對這場農民起義也一直持有的是褒獎與欣賞的態度。”

最重要的是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話,直接影響了華夏百姓幾千年的思想。

嬴政聽完之後,不由好奇:“按照你的說法是,秦國百姓那個時候已經活不下去了,所以才會奮起反抗?但反抗總要有個導火索?這陳勝吳廣反抗選擇起義的原因是什麽?”

林阡一頓,解釋道:“因為戍邊遇上大雨,耽誤了時間,按照當時的法律即便是到了戍邊的地方也會被斬首。”

其實在現代,關於兩人起義的直接原因已經有了爭議。

有的根據剛出土沒多久的雲夢竹簡上的法律條文,認為這兩人就是純粹撒謊,但也有人雲夢竹簡所記錄的法律條文是秦始皇時期的,可秦二世上位之後為鎮壓對其不滿的官員與百姓曾多次更改法律,所以不能證明兩人起義的理由是假的,還有人覺得雲夢竹簡中記載的是徭役,並非陳勝吳廣所服兵役,不能以徭役的要求來套兵役。

但林阡不是已經穿到了秦朝?她也學了秦律,所以她所了解的事實是前世曾流傳的第四種情況,法律條文確實為真,但陳勝吳廣也確實撒了謊。

因為秦律確實記載了失期當斬的情況,但真正需要被砍頭的其實是兩個領頭的人,也即是陳勝和吳廣兩個人而已。

就像是劉邦因為帶人服役,卻讓手下百姓跑掉,最後需要跑到山中逃命的也就只有劉邦這個老大一樣。

並不存在連尋常服役的百姓都要被砍頭的情況。

不過……

林阡湊到嬴政身邊,認真建議道:“所謂亂世用重典,如今秦國一派盛世景象,百姓安居樂業生活美滿,秦國的外敵也被肅清地差不多了,以後打仗的機會許想來也沒有多少,再繼續用以前的律法來管理天下百姓其實非常沒有必要。”

嬴政愣了下,明白過來她這話的意思:“你想要修改法律?”

林阡眨眨眼:“提個建議。”

嬴政陷入了沉思當中。

其實他也明白,林阡的提議非常有道理。

在亂世的時候采取更嚴厲,甚至稱得上是嚴苛的法律不但有助於管理百姓,約束百姓的行為,還能更有效地提高國家戰鬥力,發生戰爭的時候自然可以更容易讓國家留存下來。

但在太平時期,過於嚴苛的法律則弊大於利,繼續施行對管理國家並無太多好處——

所有百姓在生活中都必須繃著一根神經,就擔心自己稍不注意就違法了,不但對百姓自己的生活,其實對國家的發展也沒有好處。

不過……

嬴政看向林阡:“目前還不是時候。”

林阡愣了下,瞬間亮了眼睛:“意思是,等到時機合適,你就會修改法律?”

嬴政點頭:“這是自然。”

眼瞧著林阡要追問什麽時候才最合適,嬴政立刻轉移話題問道:“聽起來,你很欣賞陳勝吳廣這兩個人?”

林阡搖了搖頭:“我可不喜歡這兩個人。我喜歡的是農民起義這件事,因為秦國如今科技一直在不停地推陳出新,雖然大部分科技還沒有走進百姓家中,但百姓因這些東西而生活越來越好卻肉眼可見。”

越是社會動蕩的時候,思想與階級就越容易改變,等到社會徹底安定下來,思想與階級就非常容易固化,到時候萬一再讓周朝時期大行其道的階級、血統等言論占據主流可不是一件好事。

林阡認真道:“我之前還有些擔心,這場農民起義會不會因為我這只蝴蝶煽動的翅膀而消失不見呢。如果消失了,那可就太可惜了。”

這可是有史記載以來的,第一場農民起義。

即便知道如今消失了,以後未必不會有其他人再發起農民起義,也未必不會再有其他人再說出類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樣的話,但……萬一呢?

至於陳勝吳廣這兩個人……

只能說這兩個人勇氣可嘉,也足夠聰明,而且抓住了合適的起義時機,所以在史書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非要喜歡某個人的話,他們其實遠不如劉邦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