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三章 不低頭

安陽城,地勢最高的地方是亭山。

亭山其實算不上是一座山,只是一座占地很大的高坡,在安陽城裏位置獨特。

在這,可俯瞰整個安陽城,還可看到城外的景色。

亭山上有一座已經廢棄了的寺廟,原本的名字就叫做亭山廟。

不知道多少年沒有人來過,這裏的殿宇樓閣還在,卻早已破敗。

有人說,家裏的房子再老舊,只要有人住著就沒問題。

可哪怕是新房,只要沒有人住的時間久了,房子的壽命也會迅速的縮短。

這裏也曾經輝煌,現在只剩荒涼。

因為安陽富庶,大楚又包容萬象,所以在很久之前,來自西域的傳道之人,在安陽城建造了亭山廟。

因為有因果關系的說法,所以很多做生意的人,很多達官貴人,都心裏有點發毛。

如果花點錢就能化解罪業,當然不算什麽過分的事。

所以這裏曾經香火旺盛,後來大楚內亂,亭山廟的人便離開安陽,也不知去往何處。

如今,這安陽城裏的制高點,這破敗的廟宇,是楚軍最後的陣地了。

北城丟了之後,寧軍開始沿街巷戰。

這是善戰楚軍從來都沒有遇到過的對手,因為這樣的對手完全打擊了楚軍的自信。

楚軍都自負,可這次不得不說的是,他們的對手更為善戰。

在大街上向前推進的時候,寧軍之間配合之默契,已經到了令人膽寒的地步。

如果楚軍被逼迫在一條死巷子裏,寧軍也絕對不會貿然的從巷子口往裏強攻。

如果兵力足夠,能用羽箭覆蓋,絕不犧牲人命。

如果可以調來弩車,哪怕稍稍耽誤一些,也會把弩車調過來對準巷子裏放箭。

如果兵力不足,也調用不來弩車,那麽寧軍的戰術才會展現出可怕的地方。

一排盾兵,手持步兵盾,盾兵後邊是手持連弩的寧軍戰兵,再後邊一排又是盾兵,再後邊還是弩手,各有三排疊加。

巷子口狹窄,一般能有三四人並肩而過的寬度。

正常的步兵盾不似巨盾那樣有一人多高,在寧軍配備中,步兵盾牌一共分成三種。

一種是步兵沖鋒盾,大概有三尺左右長度,不到兩尺的寬度,分量也不是很重。

一種是步兵戰陣防禦盾,大概與人等高,厚重,尋常羽箭根本沒法擊破。

還有一種是更為巨大的墻盾,一面盾牌,就需要七八人才能移動。

這種墻盾,可以在平原上迅速組建成堡壘一樣的防禦陣地,應對敵軍沖鋒。

但是墻盾造價高昂,而且極不方便運輸,所以在寧軍中的配置也很少。

除非是大規模出動的戰鬥,有強大的運輸能力,墻盾才會在輜重營的名單中出現。

進入巷子的寧軍士兵,手裏沒有防禦用的巨盾,用的是正常的沖鋒盾。

所以他們進入巷子的時候全都貓著腰,盾牌舉在前邊,身後的弩手壓低身子跟著。

進入之後,弩手立刻起身朝著楚軍點射,迅速打空弩匣下蹲。

後邊一排弩手則立刻起身,再把他們的弩匣打空,然後是第三排。

基本上三排連弩打完之後,被堵在巷子裏的楚軍已經沒有什麽反抗之力了。

楚軍的戰術訓練很強,這是得到公認的強,然而這種戰術訓練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了。

有改進戰術職權的大楚兵部,幾百年都沒有人想過要去改進。

或許有人想到過,但是在位的官員會覺得麻煩。

改好了,大楚府兵戰力得到了提升,但這種事他們未必能等到的。

改進訓練方式,要見成效最起碼需要數年時間,還需要用戰爭來檢驗。

兵部的大人們,誰願意幹這種勞心費力,而且完全沒有獎賞的事。

那要是改不好呢……

萬一突然出現一場大戰,結果因為改了戰術訓練,楚軍慘敗,那兵部的大人們是要掉腦袋的。

無利有害,所以不幹。

然而寧軍這邊的戰術配合,是李叱和唐匹敵兩個人,基於大楚府兵訓練的方式,不斷的推敲,不斷的改善,最終才有了如今模樣。

高處。

宇文尚雲坐在那,臉上很臟,身上更臟。

一夜的廝殺之後,楚軍已經敗退到了這最後的陣地。

借助地勢,將寧軍的攻勢壓下去兩次,可是這兩次又能代表什麽呢。

只是暫時擊退,又不是擊敗,所以寧軍的下一次攻勢也許很快就會上來。

在有機會退出安陽的時候,宇文尚雲卻覺得還有一爭之力,所以放棄了出城。

現在連出城的機會都沒了,除了死戰之外,似乎再無其他選擇。

“大將軍,喝口水吧。”

一名親兵把水壺遞給宇文尚雲,水壺裏剩下的水大概也只有兩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