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第2/2頁)

想到他家那條魚,李青文莫名的有些擔心。

馬永江勸解無果,只能領著李青文出去溜達,結果因為山上不熟,天色又有點暗,還迷路了,尋到了一片袖子樹,繁茂的樹葉像是一把天然的綠傘,一眼看上去就很清涼。

馬永江不承認自己不認路,只說不知道誰家亂種樹,遮擋的厲害,讓人下山都難。

直到江子吉說,這是馬家自己栽的,他才閉嘴。

當然,因為走的不遠,他們很快又回去了。

看到袖子和橘子,打聽了一陣子,卻沒聽說有橙子和檸檬,李青文想,沒有比有還更稀奇呢,這兩種東西同在洪州,竟然一直都沒雜交。

洪州的橘子和柚子花期都在四月份左右,李青文問能不能給他用幾棵袖子樹,馬家人大方的表示,後面那一片袖子樹全都給他了。

在馬家過了一夜,第二天,江淙過來接人了,自然也被留下用飯。

吃飯的時候,馬家人依舊給李青文不停的夾菜,李青文不好佛了他們的好意,想要勉強塞下,江淙將他碗裏的拿過來吃了。

馬永江的娘親笑了半天,說他們感情果然好,馬永江撇嘴,這還用說,在邊城一起睡了好幾年,這要是李青文或者江淙其中一個是個女的,他們倆的的孩子大概都有十幾個了。

當然,這玩笑話他不敢說,倒不是怕李青文生氣,而是因為他想回邊城找陶若凝,爹娘不太同意,抗爭了許久,終於軟化了些,他也不是個傻子,盡量不在爹娘面前說什麽成親,孩子,省得給自己找不自在。

陶若凝其實並非戴罪之身,她只是擔心爺爺,所以一同前往了邊城,這些年一直照顧著,只要她爺爺一天留在那裏,她也寸步不離。

馬永江的爹娘倒是不嫌棄陶若凝的身世或是什麽,只想把小兒子留在身邊,早點成親抱上孫子,現在馬永江為了陶若凝再去邊城,而且還沒有個歸期,他們自然心裏不樂意。

但是馬永江在這事上不讓步,他們沒有辦法,好再蔣立平和江淙在邊城,而且齊敏他們以後也要再去,起碼身邊有人相互照看一把。

馬家的這些事情,李青文並不知道,蓋房子用不著他,便將精力放在了橘子和柚子樹上。

正好也要開花了,李青文和馬永江帶著一群孩子去縣城,買了一堆油紙回來,大人孩子坐在陰涼下,剪裁油紙,折疊成一個個的小袋子。

這期間,高玉寶等人也聞訊趕來,他們這些人白天在江家幹活,晚上到馬永江家吃飯睡覺。

高玉寶和張玉海他們即將要成家,被一眾嬸子看到,便會說上一堆,大約都是“好好對待媳婦”“好好過日子”這些。

四月花期之前,李青文帶著一眾孩子上山,把一個個含苞欲放的骨朵用油紙袋子給遮擋住,不單是柚子,橘子樹上也都扣上。

這樣既能保護開花後不會被授粉,也好采集花粉。

周邊的百姓不明白為啥要這樣做,別說他們,幫著幹活的高玉寶等人也不懂,但他們跟李青文相處的久了,知道他不會做沒用的事,這樣做肯定有道理。

套好袋子後,李青文就要每天蹲在山上,橘子樹和柚子樹開花之後,開始采集花粉,在無風的天氣開始分別授粉。

一朵朵花的弄下來,李青文雖然帶著草帽,但手和臉也被曬的通紅爆皮,看上去比那些蓋房子的人還要辛苦。

因為條件簡陋,做這些不夠嚴謹,但是授粉的花很多,就算有失敗的幾率,也有成功的可能。

反正閑著也是閑著,李青文是這樣想的。

等他忙的差不多了,胡立川他們到了,人也湊齊,洪州這邊做蠟燭賣蠟燭的賬本就到了李青文的手裏,同時還有去年賣的一千多兩銀子。

因為李青文教會了他們做蠟燭,這錢理所應當的要少不了他的份。

李青文收下銀子,特意跑到高玉寶他們村子,去看了那一片漆樹,把錢又掏了出來,買了一片高高低低的山林,繼續擴大漆樹的種植,並且跟他們劃定了以後賣得銀子的分成比例,省得每次賣完錢,大家夥在這裏撕扯著相互謙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