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大同元年, 新帝宣布重啟科舉考試,延續先朝的形式,設置明經、進士、明法等幾十種科目, 但凡天下讀書人, 不論是通過官學,亦或者是地方的州學、縣學考試, 解試合格者取得解狀, 便成了舉子。

官學和各地方選拔出來的舉子再一同參加禮部省試和禮部試, 及第後便能被授予朝廷官職。

大梁的中央官學有“六學三館”,是最高學府, 文正書院並不在其列, 所以繼續在文正書院就讀的李青卓以京城學子的身份參加了元年的秋闈考試, 在一千多人中名居其八,十二月得到了京兆府的解狀。

因為還有繼續準備來年尚書省的春闈, 李青卓不但不能回家親自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給家裏人,還得繼續埋頭苦讀。

大同一年初始, 這個好消息連帶著厚厚的書信交到差役手中, 四月末,邊城才得知這個事情。

李青卓是楊樹村的第一個讀書人, 一下便取得了應舉的資格,所有族人與有榮焉, 老祖宗的排位被擦拭了一遍又一遍, 一眾長輩可是念叨了好幾日。

營地外頭的一排排土房中, 多了幾間寬敞的屋子, 裏面擺放著村裏人親手打造的桌子和板凳, 現在各個村子的大小兒子都坐在裏頭, 認認真真的寫著字。

讀書識字, 一直以來是農家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因為不管是交束脩還是買書本還有筆墨紙硯,都不是個小錢,從前飯都吃不飽,自然也不去想那些。

村裏人走的不遠,都在方圓幾十裏之內打轉,但他們知道李茂賢識字也能寫字,也知道他教幾個兒子讀書識字,所以,李茂賢和他的幾個兒子,比村裏同輩人都出色的多。

看清楚這一點,村裏人到了邊城以後,靠著勤快弄了不少東西,或多或少換了點錢,不用擔心餓肚子,孩子讀書的事情便掛在了心上。

所以,前年李青文他們三兄弟去京城的時候,村裏人特意托他們買讀書用的東西,那時候,他們都推舉李茂賢教孩子們。

後來,周豐年願意幫忙,他知道這些流犯的身份,挑了幾個品行尚可的人過來教孩子讀書。

這幾個人都是富貴人家出身,從小有專門的夫子教授學問,是正正經經的讀書人,周豐年免掉他們該做的各種事情,他們也著實不善體力,樂意教,點頭後,營地外面的學堂便起來了。

村裏人既承周豐年的情,也尊重這些夫子,逢年過節,糧食、肉、蛋、蘑菇和果子什麽的一筐筐的送,這一年相處下來,十分融洽。

原本,大家夥只是想讓自己家孩子能認字寫字就行了,後來重開科舉,幾個夫子都鼓勵這些泥猴子,好好讀書,登第遂能食俸,以後再也不用再日頭底下受這份苦了。

只是小孩子們對當官的印象大都只有那些橫行跋扈的官差,如果不是夫子不準許,都想往地上吐口水,那是被人戳碎脊梁骨的,他們才不幹。

當然,他們心裏也偷偷羨慕騎大馬的周豐年,知道若能當官也是威風凜凜的,但讀書太累了,又無趣,還不如跟著狗去外面瘋跑來的暢快。

李青卓的喜訊傳來,大家才猛然發覺,讀書不但能識字明理,讀的好,可能這輩子都不用在泥巴裏趟來趟去了,所以各家各戶,當爹的挽起了袖子,當娘的拎起了笤帚疙瘩。

一頓烏鬧喊叫之後,第二日,坐在學堂裏的一個個都老實了許多,不敢眼珠子亂飄,低頭玩自己的鞋子的也少了。

別說那些年紀尚幼的孩子,就連李青勇和李青風這樣的,也被押到這裏,一天讀幾個時辰的書,他們的要求不高,每個人只要能熟讀三本書,並且一字不差的抄寫下來,便合格了,不用再來學習。

在一眾高大的小夥子裏頭,李青風是第一個自由的,一則他從前學過,比其他筆都沒有摸過的同伴,算是好的,二則他還惦記著去樺樹林,通宵達旦的讀和寫,是以三天就自由了。

從來沒有見過老四這麽認真過,李青瑞十分驚嘆,他要是喜歡的不是騎馬還是動筆,家裏怕是又多了個才子哩。

就在遙遠的邊城掀起一股讀書熱時,已經考完春闈的李青卓收拾東西,準備回家。

離開之前,有人來到胡同的食肆,從李青卓手裏取走了厚厚的一本冊子,並留下了一百兩銀子,這是賣詩得的銀錢。

春闈中加了一些詩詞歌賦的考試內容,他閑暇時練習的草稿,整理後,便賣了出去,收入比李青卓想的還要多些。

李青宏他們也想回邊城,但是人都走了,鋪子可就沒法開,來來回回幾個月,關張就得大半年,這可有點不像話。

所以,李青宏跟著二哥跑到坊間買了一堆東西,其他人現在有工錢,也攢下了不少,都沒舍得花,讓李青卓把錢帶回去。

小暑風催早豆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