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第2/2頁)

河邊和田間不用說,成片的林地,李青文不敢自作主張的種,他去請示過周豐年,得了林將軍的令後,專門有人過來劃出了地,他才開始幹活。

小孩子們幹活都很認真,一棵棵小樹苗栽下去,動作都很小心,不單是知道這些樹長大以後能結果子,也是因為他們栽樹跟大人種地一樣,算半天的幫工。

邊城的春天太短暫了,短的讓人恨不得沒日沒夜的幹活,這點的日子用來種地都忙不過來,李青文想要種樹,一個人肯定不行,只能找小孩子。

七八歲到十一二歲的孩子,有點力氣,但種地還不行,能挖挖小坑,提點水,栽栽樹啥的。

李青文一邊幹活一邊看著他們,讓他們隔一會兒歇一會兒,不能累壞了。

去年大半逃荒來的人都從李家借了許多糧食,每家欠了很多日子的工。這一開春,有的人在開墾新田,種自己的地,有的在幫著李家種田還工,小孩子栽栽樹就能頂一個大人半天的工,而且還管飯,實在是很劃算。

辰時,陳氏和姜氏還有李茂玉娘三個回家燒火,把蛋湯和高粱餅子做好,湯放在桶裏,餅放在盆中,一摞摞的碗也半躺在陶盆中,挑著桶,拉著車送去田間。

隨著幾聲吆喝,幹活的人停下來,解開牲口的夾板,讓它們歇一會兒,然後一群人到地頭來喝湯,吃餅。

早上起來的太早,幹體力活肚子容易餓,這個時辰必須得吃一頓,要不幹不到晌午就頭暈眼花了。

李青文領著一群小孩子,洗幹凈手,也去地頭吃東西。

過完年,雞圈壞了,上千只雞跑了滿營地,林潭將軍出來時踩到了雞屎,便讓他們把雞圈給挪出來。

這些雞一半充公了,一半是李青文家的,官兵在營地外頭修了一個大大的雞圈,李家也著人用樺樹皮、麻繩和木樁子圈了大一片地。

不是他們偷懶,而是那個時候忙著春種,實在沒法蓋雞圈。

每天雞都能下很多蛋,基本都進了這些幹活的人肚子裏,重活必須吃好的,要不撐不住。

春天不能捕魚打獵,雞蛋是唯一能吃到的新鮮葷腥了,鹹魚和腌肉不算。

每個小孩子都分了一大碗蛋花湯和一個甜餅子,甜餅子裏面是高粱糖,餅子還是熱乎的,咬開一角,褐色的糖汁便淌了下來,小孩子趕緊用嘴巴給堵上,一個個吃的美滋滋的。

李青文也早餓透了,他喝了一碗湯,和三張餅,引得地頭的人頻頻看過來,“仔兒這飯食沒白吃,個頭每天都能躥一躥。”

李家幾個兄弟個子都不矮,李青文之前長過一次,這一回更猛一些。

歇了一刻鐘,大人們紛紛套上牲口開始幹活,一匹匹野馬在田地間走動起來,犁杖之後,是手腳麻利的女人在點籽。

個頭矮小的野馬出乎意料的能負重,有耐力,它們耕地比營地的戰馬要厲害一些,跟騾子差不多,一天能耕好幾畝地。

跟人一樣,春秋的時候,牛馬吃的都是精料。

待小孩子們都吃完了,並且添光了手指頭上糖汁,李青文帶他們繼續去栽樹。

才剛把一棵樺樹苗種下去,李青文就覺得有人在看他,回頭一瞅,一個纖細單薄的女孩站在不遠處。

“陶姑娘!”李青文沖她揮手。

陶若凝順手幫著一個小孩子把水提過來,道:“種這麽多樹做什麽?”

“用處可大了。”李青文道:“能擋著風,涵水固土、當柴禾、成木材,吃果子……數不過來。”

陶若凝,也就是那個用畫跟李青文換糧食的女孩,一直遵守當初的約定,每個季節都會給李青文送來幾副畫。

小孩子扶著樹苗,陶若凝往裏填土,她看著李青文問道:“這得多少年才能長大?”

“快,很快的。”李青文抹了抹頭上的汗,從前他也這樣發愁過,後來看到路上那些栽種樹苗茁壯長大,他心裏就有數了。

看著李青文滿臉希望,陶若凝沒再說什麽,跟著一起栽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