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第2/2頁)

有人撐帳篷,有人掃雪,有人砍枯枝,有人摘油果子,有人挖陷阱……李青文從雪中把那幾塊被火舌舔黑的石頭刨出來,擺成三角的形狀,薅一堆枯草放在裏頭。

去年存放在這裏的陶盆和其他物什都還在,就是臟的不成了樣子,除了土和枯葉,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糞便,也不知道森林中這些機靈鬼,為啥非要跑到樹洞裏如廁。

鍋碗全都翻過去,倒掉裏面的臟東西,然後耳用枯草就著雪使勁擦,擦完放在李青文搭的石頭灶上。

枯草幹透了,是最好燒的,只要風不大,火鐮和火折子幾下就能點著,橘紅色的火燃起,冒出一縷淡淡的煙,幾乎都看不到。

枯草燒起來幾息間,就把灌木枝條放在上面,有了火底,再加枯枝啥的,火就會越燒越旺。

十幾口陶鍋都被燒了起來,鍋裏的雪先是化成一灘水,慢慢的開始冒著熱氣。

待一筐筐的油果子摘回來,鍋裏的水也燒開了,大股的濃熱之氣直上天空,走遠些都看不到鍋旁邊的人。

這次來的人多,他們從營地帶來許多東西,此時都堆放到帳篷裏面。

那邊油果子壓碎了,立刻扔到鍋裏煮,大家隨意吃幾口油炒面,蔣立平等人便驅馬向著四面八方巡去。

一直走到日頭掛在樹梢,在旁邊的樹上做了記號,人和馬掉頭往回返。

回去的路上就沒有來時那般警惕,摘了一袋袋的果子,一邊走一邊啃。

這個時候能吃的就多吃點,等果子裏面凍出了冰渣,年紀稍長的人牙齒可就受不了了。

村裏人目不轉睛的看著李青文的動作,他們此行是來做蠟燭的。

對於油燈都舍不得用的農家人來說,蠟燭這種不用加油,不用撥芯子,沒有刺鼻味道,更亮堂的東西,從前是沒法想的。

現在他們不但要想,還要做,自是激動不已,眼珠子都不敢隨意眨,生怕會看漏什麽。

江淙回來時,天已經黑了,遠遠的就能看到帳篷外面的火光,硬朗的面目一下便柔和下來。

他回來,沒有歇著,頂替李青文教大家夥怎麽把果子裏的油榨出來,李青文則在一邊吃著他帶回來的果子。

連吃兩個甜甜的果子,味道很熟悉,李青文停下來,對著火光仔細看了看,圓圓的,像是火晶柿子一般。

天黑也不耽誤鏟雪,李青風幾個人拿著鐵鍁,把周遭鏟出一塊空地,雖然沒有那麽寬,也算是個簡單的防火帶。

一直煮燒到半夜,困乏的人紛紛回到帳篷,李青文盯著灰撲撲的帳篷頂,一時睡不著。

他這次過來時間很緊迫,教會鄉親們做蠟燭不難,還有另外兩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做完得帶著蠟燭回邊城營地,可不能耽誤了去京城。

那兩件重要的事情都給劉和有關。

可能是太過想念劉和,李青文睡著後幾次都恍惚聽到狗叫,他索性也不睡了,爬起來去到帳篷外頭,卻看到不少人都沒睡,還在看著火,和灶上的油。

已經有人在蘸蠟油開始做蠟燭了,江淙在旁邊看著,偶爾出聲指點。

拖著疲乏的身子,李青文走到江淙身後想要下巴墊在他哥的肩膀上,卻發現要墊著腳,他氣憤的從鼻孔裏噴出兩股白氣。

一直幹到天亮,村裏人的漢子跟著老孫去砍樹,蔣立平和江淙在找合適的地方,他們要在這裏搭建一個木屋。

不出意外,以後每年都得來呆上幾個月,一直住帳篷咋也不方便,有個房子,也可能更好的提防野獸。

森林中最不缺的就是樹,但樹木不是隨便亂砍的,起碼不能在附近砍,然後再按照某一處樹木的稀疏,選合適樹齡的,能省則省。

即便來過許多次,江淙和李青文他們始終對這裏保持著敬畏之心,他們其實跟地上的落葉和灌木沒甚分別,一樣受這片森林庇護。

遮風擋雨就不必說了,采集果子和各種食物果腹,時不時還會有各種驚喜和驚嚇,他們被教導著如何在這裏更好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