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什麽居心?

依法治川事無巨細,爛事一籮筐。

周小山回到永州,倒不是巴中沒有事務了。

畢竟大洋彼岸的很多事情,永州和巴中都一樣遙控。

他回永州,是因為陳嘉庚先生來了。

他帶著南洋好幾個國家的華僑團體領袖來了。

周小山前世和很多人一樣,對海外華人支援抗戰群裏這個事情,印象是模糊的。

真正打起仗來,才發現這個群體對抗戰如此重要。

抗戰頭三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華僑匯回國的各種捐款就達到20億國幣,平均每月6000萬元,占當時全國軍費開支的85%!

“九·一八”事變後,旅居世界各地的華僑,迅速建立起各種抗日救亡團體,支持祖國抗戰。

1931年9月24日,三藩市中華會館召開全體大會,掀起抗日熱潮。

1933年4月24日,紐約成立了華僑衣館聯合會,決心把支援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作為己任。

1936年1月19日,紐約全體華僑抗日救國會宣告成立。

1937年8月21日,旅美華僑統一義捐救國總會成立,屬下47個分會,遍布全美大、中、小城市。

1938年10月,陳嘉庚在新加坡組織成立南洋華僑賑災祖國難民總會……

有關研究資料顯示,抗戰期間,全球共有各類華僑社團3900余個,其中專事抗日工作的救國團體達900余個,其他類型的社團也大抵以抗日救國為職志。

“九一八”事變後,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僑胞采取各種形式為祖國捐款,其中印尼華僑捐款國幣60萬元、毫銀6萬元、荷印幣21萬盾匯回祖國。

“一·二八”事變時,十九路軍收到的1068萬元捐款中,華僑占了四分之三,單單印尼一家叫做三寶壟華僑救國後援會的組織就匯寄來銀元57000多兩,國幣7萬多元。

全面抗戰開始後,南洋僑胞成立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共推陳嘉庚任主席,統一領導南洋各國對祖國捐贈款物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南洋各地華僑向國內匯款平均每月達2500萬元。

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僅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籌交給國民政府的捐款數就有4億元左右,相當於當時抗戰經費的三分之一。

捐款是最直接支援抗戰的方式,海外華僑同時還認購國債。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曾發行過多期國債,其中第一期救國公債就達5億元。

購買者半數以上為海外僑胞。

其中,緬甸專門成立了150人的緬甸華僑公債勸募委員會,部分僑商變賣了仰光安溪會館、南安工等會所產業購買救國公債。

抗戰勝利後,這批國債不少並沒有兌現。

有學者統計,1937至1939年間華僑購買國債達11億元,占這段時期發行國債總額的三分之一強。

僑匯是華僑匯給國內親人用以保障日常生活的贍養費。

僑匯的數額以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為分水嶺,之前平均每年約3億元左右,之後隨著國民政府節節敗退,華僑親人退入後方,僑匯數額劇增,1938年6億元,1939年約12億元,1940年15億元,1941年約20億元。

要知道這時候國民政府政府發行的法幣與其他國家貨幣之間的匯率關系,這些僑匯所發揮的作用比其實際價值更大。整個抗戰期間的僑匯收入,既彌補了中國的貿易逆差,還被作為發行紙幣的基金,起到了穩定戰時經濟的作用。

1941年1月初,孔祥熙在《三十年來之我國財政》一文中說:“我國抗戰已三年有半,財政金融基礎仍異常鞏固。”他認為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海外華僑有大宗匯款回國,充實外匯”。

就這樣一批的財神爺。

國民政府那幫神仙,卻把人家當成治下草民對待。

不僅挪用,虧空,揮霍捐款,物資。

甚至連南洋支援的華工機修隊和華僑戰士,也跟內地的士兵一樣,飽受欺淩。

陳嘉庚是有大智慧的人。

一眼就能看出,延安的勃勃生機代表的是勝利的方向。

轉而代表南洋華僑,剛把大量的物資,投向了延安。

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些為國家,民族付出的華僑,也自顧不暇了。

慘遭日本人屠戮。

周小山回到四川,一直在跟南洋部分華僑電報聯絡。

以傳奇副官的名頭,呼籲他們撤離南洋。

如今乘坐包機到永州的,不止是陳嘉庚,還有馬來西亞閩籍貫華僑王振相,緬甸華僑林克遜,菲律賓華僑領袖吳記藿的兒子吳啟標,泰國華僑領袖蟻光炎的妻子劉若英。

“劉姐,光炎先生的事情,我很抱歉!我真沒有想到光炎先生會如此固執,早知道我就派兵去綁也要把他綁到大米粒堅!”

來賓的名單,周小山早已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