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紈絝還是那個紈絝(上)……

春去夏至,天氣逐漸炎熱。待過了夏收,試種幾年的小麥平均畝產終於上了八百。這意味著,今年左玉可以將小麥往外推廣了。

紅薯、玉米、土豆的產量雖高,但長期作為主糧是不合適的。現在系統給的小麥隔絕了小麥每年1-4%異交率,這也意味著這種麥種可以作為常規麥種流傳下去了。

她根據《軍地兩用人才之友》裏給出的脫谷機藍圖,自己設計出了一款可以人力以及畜力為動力的脫殼機。

小麥怕濕,收割下來還得進行晾曬。農人得趁著天氣好時才能收割小麥。收割下來後就得晾曬,然後連夜進行脫殼。

農忙時的農民真的非常辛苦,根本沒什麽休息時間。就是這樣辛苦的工作,農民都很難吃上一碗精白面粉做的面條。

左玉跟莊子裏的農戶一起幹過活,就幾天時間直接黑了幾個度,她那時起就真正明白了生產力的意義。

不改變工具,提高生產力那談國窮民富就是一句空話。生產力到了,社會也會隨之改變。

現在左玉做的這脫殼機能讓農人稍微輕松些,待小麥推廣出去,帶來最直接的效果就是面粉的“奢侈效應”會降低。能逐漸成為北方地區的主糧。

當然,這個事還是要交給朝廷去做。僅憑她一人之力是無法推廣這些東西的。

小麥種植記錄她都保存了,現在只要整理好遞交上去就行。

好心情一直持續了很久,直到大昭第二家報社開張,這種好心情被破壞殆盡。

經過幾年的考慮,天子終於決定將報社的經營權下放到整個社會。

天子是個很聰明的人。他知道,報紙這東西不能只掌握在天家手裏。如果只掌握在朝廷手裏,時間久了,又會形成言路閉塞的情形。

因此報社的經營還是要面向整個大昭的。只要按照左玉提出的構想,對其進行嚴厲的管控,那報社放開民間經營的好處只會多過壞處。

這本來是好事。但左玉沒想到,這家名為“求新報社”的新報社會在頭刊頭條上就登出不利於婦女權益的事來。

自左玉那年坐了一次籠車,京城女子扔幕籬支持被引為美談後,大昭女子的幕籬變得越來越短,發展到了今年,有人幹脆就不戴了。

左玉為表示對這些女同胞的支持,也開始不戴幕籬,不戴流珠鳳冠。她這舉動雖沒大肆宣傳,但明顯給了女同胞們力量,越來越多的女子開始不戴幕籬。

先還只是在平民階層,如今貴族階層的千金們也開始不戴了。這舉動,就戳到一些迂腐老學究的心了。

他們跳腳大罵,多次向《泙京日報》投稿抨擊這種現象。不過,很可惜的是,現在主管泙京日報的幕後人其實是皇後。皇後本來就對幕籬厭惡極了。她查了許多史料,發現前朝早期也不戴幕籬,這事完全是王朝末日時,一些無聊士人想出來的事。因此,大量的投稿她就放了一兩篇言辭稍溫和的上報,其目的也不是贊同他們,而是希望看看輿論風向。

這兩篇投稿出來後,就立刻遭到了許多女子反擊。反正投稿用的是筆名,也沒人知道自己是誰。如果可以,誰願意戴著幕籬出去?你們能寫稿罵,我們也能寫稿反擊……

因此這事其實鬧了有一年多了。以貴家女子帶頭,聯動底層百姓發起的“反幕籬”行動已是愈演愈烈。

今天看到新開報社《求新日報》刊登的這篇文章,左玉就覺自己拳頭硬了!

抨擊女子不戴幕籬這些已不新鮮,不過是老調重彈罷了。真正讓她憤怒的是,這篇文章的作者“不老山人”不光提出女子不光得戴幕籬,還得裹足!

理由是:前前朝時,有個公主婚前便行為不檢,嫁給某公後,某公用了裹足之法,令其只得在宅中行動。多年後,公主寫了很多關於女德的書,被世人贊嘆。

公主能洗脫惡名,流芳百世概因其夫裹足之法。當今女子行事頗損風化,當學某公,用裹足之法教導女子,令其遵女德,遵聖人教導。

左玉看到這裏肺都氣炸了!

戴幕籬也就罷了,現在居然還提出裹足!更是在文章裏寫了裹足的方法,這等殘害女性的事這個某某山人居然能說得如此大義凜然,當真是無恥到了極點!

這事她不能忍!

本來她就想開個女子學校,這學校就是為平民女子辦的。除了教認字與基本數學外,主要就是教技術。

這事得到多個貴家小姐支持,向淑蘭就更不用說了。她幫她聯系了許多貴家千金,談過後,這些千金紛紛表示願意拿錢投辦這個,甚至願意去當老師,將自家傳授的刺繡之法教給這些貧苦人家的女孩。

有人甚至還提議,讓左玉再開個面對有錢人家女子的學校,這樣收的錢就能用來補貼平民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