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君前對答(第2/3頁)

遠的不說,就說前朝。前朝太宗皇帝親自下旨,女可留,未滿十四者皆可免死罪,改徒刑。陛下,由此可見,歷代君王都遵照了聖人‘罪不下妻兒,禍不及父母’的教導,是以‘仁義’治天下的。

張外祖今日被罷官,遣返回鄉,永不敘用是他咎由自取。可稚子無辜,三代人不能科舉,未免過於慘烈。臣女雖知自己有些異想天開,但也著實不忍見表兄弟們落得這般下場。故而,鬥膽入宮,懇請陛下收回成命,憐憫下稚子。”

她說著便跪了下來,重重磕頭,“臣女願以獻土豆之功,換取張家兒孫一個行舉業的機會!求陛下開恩!”

天子望著左玉,久久不言。過了許久,才道:“國朝給予的封位也是能拿來當條件談的嗎?德惠姬君,你放肆了。”

“臣女榮耀皆受天家所賜。除去先祖留下的基業,臣女並無珍寶可獻於陛下。故只能鬥膽,將天家所賜珍寶還於天家,求陛下一個開恩,一個憐憫。”

皇後嘆氣,“德惠姬君,你這又是何苦?即便他們不讀書,日子也不會差哪去。”

“皇後娘娘,民間有句俗語叫作‘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一個讀書人若不能為君父所用,一個武將若不能為君父守國門,必是遺憾。外祖家最小的孫兒尚在繈褓中,來日長大,不能行舉業不提,還要處處頂著犯官的名頭過活,臣女想想,那實在太可憐了。稚子無辜,求娘娘憐惜,求陛下開恩!”

天子依然沒說話,可平靜的表面下此刻卻是波濤洶湧。

德惠姬君此人到底是真君子亦或是……

再想想,似沒有必要。畢竟張昊卿只是張氏的父親,與她並無血緣關系。她什麽都不做,也不會有人說她。倒是左林……

難道是左林讓她來的?

天子稍稍一想,便在心裏冷笑了聲。自己這些臣子啊,在官場混久了,都早已不負昔年的純粹。

左林辭官,自己未挽留,怕是已有諸多想法了。自己不敢來,便讓立了功勞的女兒來,這老狐狸……

他審視著左玉,許久後問道:“聽聞你師從許明知,朕且問你,什麽叫仁?”

左玉愣了下,隨即明白過來。自己的回答如果不能讓天子滿意,那張家該倒還是得倒,搞不好自己也得搭進去。

不過,機遇與風險並存。

這問題的關鍵並不是去詮釋“仁”的標準是怎麽樣的。這問題的關鍵在於得觸動提問的人。

她想了想天子的經歷,心裏慢慢有了主意。

她擡起頭,福了福道:“回陛下,臣女覺著‘仁’的本意應是感同身受。”

“哦?”

天子挑眉,“說說。”

“唯。”

左玉應道:“世上所有的不愉與惡,皆因私心而起。若能感同身受,那麽罪與不悅也會少許多。陛下,若君王與為官者能心系天下百姓,能與百姓感同身受,必能體諒百姓的艱辛;體諒到了百姓的不易,必會努力治理天下,故而,君臣系民,為天下計,為百姓計,此為感同身受,是‘仁’。”

左玉慢慢地說著,“同理。兒女知父母養育艱辛,能與父母感同身受,孝道自成,此為‘仁’;為師者與求學者感同身受,知求學不易,無私教授此為‘仁’;學生感念師者教授之恩,感知教授不易,尊師重道自成,此為‘仁’。”

左玉福了福身,“陛下,臣女愚鈍。臣女覺著‘仁’之一字的關鍵在於感同身受。能感同身受了,便不用再去背那些大道理,‘仁’會在‘心’自成;心有仁,行有義,行事說話自合聖人教導,無須再求援外力而自得圓滿。”

天子沉默了。

過了許久,才喃喃道:“感同身受嗎?”

“是的。”

左玉道:“臣女鬥膽,自覺若人人能做到這點,那大同也不用刻意去追求,大同自會來的。”

天子沉默了。

他想起兒時,那些為了保護自己而死去的人……

他們中有許多都只是普通的宮婢與小太監。他們大字不識,他們未受過聖人的教導,但他們卻一次次幫了自己。

那時周貴妃風頭正勁,父親一直想立周氏的兒子為皇太子。只要不傻,都知道該怎麽選擇。

那時的自己屬於弱者,那些普通的宮人其實要比自己強。但他們卻憐憫他失了母親庇護,憐憫自己一個皇子不該過得這麽落魄。他們與自己感同身受,故而才能犧牲自己來保全自己。

那不是忠,那只是仁罷了。

與人共情……

大同不敢說,但起碼世道會好許多吧?但要做到這點談何容易?人是私心最重的。不過這個理解卻又很有道理,若宣揚開去,於治國也是有益的。

久久後,天子笑了。

笑得開懷,似很滿意左玉的回答。他點點頭,道:“德惠姬君年歲雖小,可卻讀懂了聖人之語,言行舉止皆合聖人教導。對聖人之言的理解也是讓朕大開眼界。不錯,若人人能相互體諒,能相互感同身受,私欲便會少許多。如此,又何愁大同不來?起注官,今日事錄起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