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王安石的表情很快從“讓我看看這位小友的巨作”變成“這到底是什麽東西”。

接著他深吸一口氣,指著後面的“靖康之禍”和吳普兩人探討起來,詢問這是什麽禍事。

吳普和馮夢龍對視一眼,目光落到了蒲松齡身上。

吳普一本正經地道:“您最會講故事,您來給臨川先生講講。”

蒲松齡表示自己對歷史沒興趣,自己不熟!

吳普看向馮夢龍。

馮夢龍一臉唏噓地轉開臉,表示自己什麽都不知道。他雖然對歷史很感興趣,但他還是不忍心在老王面前講那什麽靖康之禍。

用後世人的眼光來看,老王的想法其實挺先進來著,比如什麽宏觀調控(市易法)、貸款種地(青苗法)、民兵不脫產訓練(保甲法)。

可惜新法內容涉及範圍特別廣,偏又落實不太到位,既脫離了群眾,又沒能平衡各方勢力。最終不僅沒成功,反而還引起一連串互毆式的黨爭!

吳普就給王安石講了講,說北宋最後出了兩位皇帝,一位叫宋徽宗,一位叫宋欽宗。

宋徽宗是個書畫高手,寫得一手流傳千古的瘦金體,堪稱一代風流皇帝!

王安石聽得眉頭直跳。

一個當皇帝的,別的方面才藝只能算是添頭,若是後世專門用別的才藝來評價他,說明他這個皇帝幹得不咋滴!

果然,吳普馬上給他講起了宋徽宗幹的慫事:這位皇帝幹到敵軍揮兵南下,心慌意亂之下馬上把兒子推出來,叫兒子頂上!

頂上的這位宋欽宗,和他爹這個臨危讓命的軟骨頭差不多,被人勸著勸著也準備求和。

更過分的是,他還幹了件和王羲之兒子差不多的事。

大夥都知道的,王羲之兒子、謝道韞丈夫王凝之,曾在海寇入侵的時候表示自己已經作法請神兵相助。

宋欽宗做了什麽呢,他聽信一個叫郭京的術士的話,說什麽他只要稍微帶幾個兵就可以生擒敵軍將領!

於是宋欽宗大開城門,放郭京出城施法。

結果就是郭京跑了,金人輕而易舉突破固若金湯的開封城,很快就假借議和的名義到處燒殺搶掠並擄走了徽欽二帝。

這可不是王凝之當初駐守的小小城池啊,而是大宋的國都!

要是宋軍不自己把城門打開,靠著易守難攻的都城,北宋應該還是能再苟苟的!

所以這事兒本質上就是這兩個皇帝太平日子過久了,應對危機的能力實在不咋滴,旁邊還有一群奸佞小人賣國賣得賊歡。

可不就是把大宋江山給送掉一半。

北宋大多文官日子過得爽,平時安逸慣了,人都天真過了頭,老覺得錢能解決的事就別打仗。

從宋真宗那會兒起,朝廷就幹著花錢買平安的事兒,打勝仗賞別人錢,打輸了賠別人錢,反正就是給錢!

連老王的老對頭司馬光,想法也差不多,他認為神宗時期打下西夏那麽多地,治理起來浪費人力物力,不如還給西夏省錢。

你看看這些地,又沒人肯去種,又沒啥礦產可挖,還天天被西夏人跑來騷擾,要來幹嘛,不值當!

打打殺殺多不好,咱要以和為貴!

於是他就真的勸著宋哲宗把地給還了。

所以說,兩宋之際賣國的多很正常啊。

這可是兩宋文官的典型思維、代代相傳的光榮傳統!

王安石:“…………”

王安石聽得腦袋都麻了。

這吳館長,怎麽回事啊?

給他活靈活現描述北宋是怎麽沒掉的就算了,還要對他們這些文官進行大面積掃射。

眼看王安石臉色越來越黑,吳普稍微安慰了兩句:“放心,這些人裏不包括你,你的想法就是想要富國強兵,從經濟、軍事、教育等等方面讓國家強大起來。”

可惜王安石想得很好,卻高估了自己看人用人的本領以及古代社會基層官吏的執行能力。

幾十年後出了那麽丟臉一樁大事,可不就得找人背鍋嗎?

當年司馬光怎麽評價王安石來著,直接給他歸納了三個不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大夥湊在一起一總結,可不就是你王安石不聽上天警示、瞎改祖宗之法、弄得百姓怨聲載道,才搞到大宋蒙受靖康之恥,這鍋你可得背好了!

這種觀點到明清都還很盛行(比如馮夢龍都直接寫進書裏),直至清末需要搞改革了,才被梁啟超翻出來給老王伸了冤、正了名。

改革不易啊!

這麽大一個國家,又不是玩兒戰略遊戲,敗了可以重來。

有時候哪怕初衷是好的,事情也有可能往壞的方向發展。個人的力量終歸還是有限的!

吳普給王安石一個大膽的建議:先去朱元璋那邊培訓一段時間,等了解完這個時代的基礎情況後就去研讀一下馬列和毛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