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外面的事情實在是太遙遠了,紀墨長這麽大,連紀家這片地都沒走出去過,跟井底之蛙沒什麽兩樣,缺乏溝通的渠道,也覺得自己的判斷缺少依據,就算不是打仗什麽的,受傷流血,發熱炎症,也是很普通的病症啊,好像以前總是亞健康的現代人,換季的時候感冒發燒都是普遍現象,誰還沒經歷過“吃藥七天好,不吃藥一個星期好”的小病症啊!

再有日常做事什麽的,刀子切了手也是經常的,紙張還能劃傷手指呐,止血療傷的藥也是家用醫藥箱之中的常備藥品了,白藥系列的那些,紀墨還用過幾種呐。

所以,也許他們的東家就是在搞一個批發,充當一個源頭供貨商?事業做大了,貨源所需增加,也很正常啊!

往好處想,也就是這樣了。

紀墨沒有在這件事上費太多心思,很多事情,想多了都是無用。

藥草種植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多舉措,並不是你這邊兒動了一下,它就立刻能夠給出反饋來的,有很多想法,都要到最後定音的時候才能發現問題所在。

對此,紀墨也很習慣了。

無論是鑄劍,還是制琴,不到最後一刻,誰都不能說它一定毫無問題,材料的配伍,整體的制作,都只是得出結果的一部分,若幹影響因素集合在一起才決定了結果。

對藥草種植上的任何想法,無論是改良還是疑惑,都要等待藥草收獲之後才能確定是否有用,而在改良之前,起碼也要知道原本的是怎樣的吧,這方面並不是別人言語描述一通,自己就能完全領悟的,還要紮紮實實,一起跟著藥草成長一年。

紀墨懂得這個道理,他的耐性還算充足,沉澱下最開始的浮躁之氣後,他也能在汗流浹背的時候不忘觀察藥草的變化了,這可真是考驗眼力的事情,如從爐火之中觀熔煉程度,又似以目定曲直,卻又更難了一些,紀墨恨不得把自己的眼睛當成顯微鏡,直接看看細胞變化了,那歪斜的原因是什麽,因為缺水而倒伏,還是因為缺肥料而倒伏?

又或者單純是太曬了?

澆水的方式,是滴灌更好,更科學,還是說也能夠使用噴灑的方式,亦或者直接如農田澆灌水稻一樣引入細細的水渠,緩慢滲透更好?

所有的想法都需要慢慢實踐,而若做對比實驗,沒有精確的觀測儀器,僅憑眼力,也是很難判定到底哪一邊兒更好的。

這就好像看人臉色好不好,除非是那種紅得明顯,白得明顯的,不然,從哪裏看氣色呢?就是一種感覺,模糊,而朦朧,透著些玄學範疇的感覺,所謂的紅光滿面,總不能真的是臉上發紅光吧!

所以,對藥草而言,真正的狀態好和狀態欠佳,若是沒有具體的表相,是很難分辨出來的,而等到表相具體的時候,多半又是回天乏術。

怎麽說的,等發現葉片幹枯的時候,可能根都已經全部腐爛了,沒有搶救的余地了。

而土下的事情,顯然也只能憑經驗,而不能夠憑肉眼去判斷。

這方面,紀家的方法就很善解人意了,一般藥草都是草本,紮根相對較淺,於植株旁留一個小窟窿,手指頭能夠戳進去的那種,澆水或施肥之後,還可以用手指頭伸進去探一探,以此來估測其中的溫度濕度肥力程度。

有些時候,還可以用更破底限的方式去嘗一嘗。

是的,就是用嘴的那個嘗一嘗,什麽酸堿度什麽的,科學說這些,古代也會講究,但他們是真的用舌頭嘗出來的,手指頭戳進去,沾上一些土粒回來,於指尖搓開,看看情況,然後還可以把這些土放在嘴裏嘗一嘗味道,從味道之中判斷土壤的狀況如何,是否出現了問題之類的。

沒有測試紙,不用什麽溶液,就憑這樣的土辦法,有經驗的,如紀桑,就能充分判斷許多問題了。

紀墨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吃驚有之,震驚有之,一言難盡更有之,難道自己以後也要這樣嗎?他一定要拼命忘掉地裏曾經澆過糞肥這件事才能夠覺得下嘴嘗一嘗不是個難事兒。

想當初,唐三藏還喝過加了土的酒,那可是土啊,踩在腳下的土啊,他這個……

不行,真的不怕有什麽寄生蟲嗎?

好多寄生蟲都是糞口傳播的,真的!

“我覺得,也許可以煮一下,再濃縮一下那個水,再……”

就算是那樣,也完全不想把它放到嘴裏去啊!

只是想,紀墨的臉都要皺成小老頭了。

這不端正的態度,當然又被紀桑批評了一頓,而知識點的增長告訴紀墨,對方沒有錯,他若是不能克服這點兒心理障礙,不要說以後了,這一關就卡死他了,還不知道是怎樣考試,若是不能了解這種基礎,恐怕後面的學習都沒辦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