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三年5月12日 晴 長安亂不亂,阿奴說的算。

其實並非沒有人對東海新軍提出過質疑,最大的反對派不在朝堂,反而就在青龍苑之中。

晏殊,晏大官人其實對東海新軍是持有否定和懷疑態度的,他認為人數為王,花同樣多的錢打造一支軍隊,如果人數上不去的話,裝備、戰術再精良也難以贏過對手。

還有一點就是忠誠度的問題,當一支軍隊精銳到其他部隊難以企及的時候,他們必然會產生各種不安分的情緒,而且就宋北雲的思路來看,東海新軍這樣的部隊輕易不能也換不動主將。

那麽當這支精銳出現了叛亂時,該如何平叛?假設他們真的擁有至高無上的戰力,那麽他們一旦出現了問題,誰又能去解決這個問題?

這種分歧當然會存在,而且也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情,青龍苑內出現不一樣的聲音是好事,因為在縝密的思考過之後提出的問題,其實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建設性的。

所以小宋對晏殊提出的問題也給出了系統化的整理和解釋。首先就是為什麽不用同樣的錢打造一支更龐大的精銳部隊。

小宋對此的回答其實很簡單,隊伍越龐大,分攤下來到每個人身上的經費就會變少,那麽最終充其量是在大宋制造一個皮室軍出來。這沒有意義而且也不一定能比遼國的皮室軍更強,更不用說草原上正在逐漸成型的重騎兵還有金國的快速反應輕騎兵。

所以東海新軍只是一個試點工程,他們現在的昂貴是有必要的,因為當技術成熟之後,裝備上的價格問題就能得到解決,等那時擴軍便有了堅實有力的技術儲備和人才儲備。

宋北雲專門為此拿出了一個未來二十年的擴軍計劃,上頭除了東海新軍之外,還有渤海新軍和南海新軍,三個新軍未來主要作戰任務並非在陸上而是海上,等到海航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這三個新軍會成為大宋的海軍。

雖然大宋本身有水師,但海軍跟水師的任務範圍完全不一樣,面對的敵人也將會完全不一樣,所以最先發展的必然是海軍。

在海軍之後,會有四個新陸軍的建制,分別是對應北方的衛戍師,主要職責是固土守城。這個部隊會成為大宋最強的盾,牢固的扼守在長城沿線,防禦一切外來之敵。

之後還有對應南方威脅的多用途內衛軍,他們的主要職責是攻略南方諸國,是以土工作業、爆破、遠程轟炸為主要手段攻堅部隊,是大宋的箭。最後兩個則專門為騎兵設計的騎兵殺手部隊,一支是用來對抗草原、金國騎兵,一支是用來對抗色目人騎兵。

兩支部隊會針對各個國家不同的地形、作戰方法和兵種特征制定不同的應對措施,它們便是大宋最鋒利的矛。

這一共七支部隊要是同時開建,那未來史書裏就會記下這麽一段話“國恒以弱滅,唯漢與宋以強亡”,窮兵黷武完全會拖垮國家經濟。

所以現階段一支東海新軍就差不多行了,等完成了宋國經濟建設的大工程,大宋的王下七海武只要A過去就沒人能頂得住。

至於忠誠度問題,小宋其實一開始也沒想到,還真的就是被晏殊給提醒了,於是乎政委制度應運而生,這些政委絕大部分都是在世家子弟中選拔而出,家中有史家弟子、開疆之士和禦史台眾者優先錄取。

這些人會先學習很長一段時間,而且都必須是讀書人,他們知書達理、深明大義,在學習的過程中給他們建立一個國與家並重之概念,把他們的忠誠度拉滿。

等到考核結束之後,這些被稱呼為政委的人就會被投放到各級部隊中,他們在軍營中的作用非常大但是權力並不大,他們無法調動兵權,但職級卻是與軍隊當前指揮人員平級,所有的內務、監管等職責都由這些人完成,指揮官只需負責打仗和日常作訓。而且這個群體會進行定期輪換,一般這個期限是三個月,戰時視情況而定。

當然,這裏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宋北雲在青龍苑裏把皇帝的職能完整的分析給了趙性聽過,趙性也聽進去了。現在趙性就是按照那份職能報告上的內容在行使權利,一般的小事都由內閣自己解決,而大事要經內閣與皇帝共同審議通過才可以執行。至於什麽是大事,那份職能報告中也給出了明確的分類。

首先是各級戰爭,只要是戰爭都需要皇帝的參與。其次是各種災害,包括但不限於人為災害和自然災害,這些也是需要皇帝進行參與的。剩下的零碎,比如某些事故、特殊案情也都有明確的皇帝職能劃分。

比如一個地方出現了一起兇殺案,如果死亡人數超過三十人,皇帝就必須親自對案情進行督辦和審批,這能最大限度的減少冤假錯案的存在。再比如某地糧倉在核算時,少了一萬五千斤以下都由州牧長官進行處置,超過一萬五到十萬斤則由內閣處理,而如果超過十萬斤就必須由皇帝進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