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章 “第二次”見面

走進鏡頭的是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皮膚黑而粗糙,一看就是天天在外面風吹日曬的樣子。

不過他眼睛很大,而且黑白分明,有一種孩童般天真的感覺,非常引人好感。

被攝像機這樣對著,他明顯有點局促,把手裏的帽子揉了又揉,過了一會兒才開口道:“我是滇邊白雲村的人……”

他說的是普通話,鄉音有點重,不太好懂。但他聲音很好聽,聽起來很舒服,所以稍微適應了一下之後,觀眾們也就習慣了。

他是滇邊白雲村的人,盛產茶葉,這灶是他們那裏的特產,主要還是用來炒茶的。

他們那裏地理情況很特殊,同一座山,上下可能有五六種不同的氣候和地質情況,相應的產出來的茶葉種類也比較奇特,同一個季節和時間段可能有五六種不同的茶葉出產。

這在當地,有一山六茶的說法。

茶出來了就要炒,有的要發酵成紅茶,制作手段多樣,需求復雜,於是這種灶就應運而生了。

這種灶在他們那裏叫南茶灶,不知道是什麽時候流傳下來的,也就在本地有幾座,而且越來越少。

到現在為止,還在用的只有一座,其余的已經全壞了。

這灶的結構確實有點復雜,修理方法早已失傳,所以壞了就只能壞了,沒有其他辦法。

好在現在科技比以前發達得多,各種爐灶有的是,一樣能完成制茶工作,也不在乎壞掉的這幾個灶,甚至還有人想過把它們拆掉,就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動,到現在還放在那裏。

偶爾也會有人懷念以前的南茶灶,它不知道經由哪位大師之手,專門就是為了這裏采茶制茶的特殊情況設計的,要論方便,現代的這些也有不如。

如果能修好了就好了……

結果他們就迎來了國家文物局的光臨。

他們不知道是從哪裏知道這種灶的存在,就是專門為了它而來的。

他們研究考察了剩下的這個南茶灶,摸透了它的結構,順便把剩下幾眼壞掉的灶也全部都修好了。

同時,他們發現南茶灶能達到這麽好的效果,跟當地的土質關系很大。當地的山土有點類似一種高嶺土,燒制之後會硬化,保溫透氣效果都非常出色。

這種土當然不止可以使用在制灶上,還可以拓展它的用途,成為當地的又一產業。

——其實,當地茶葉雖然多樣,但質量只算一般,早就有點發展不起銷路了。文物局這次來,算是給他們打開了新路子,他們完全可以進行全新的嘗試了!

“又是?”

“脫貧致富?”

聽到這位滇邊人的話,不少觀眾迅速想起了上次流金竹的事情,開始驚訝地在彈幕上七嘴八舌。

“真有意思,一邊修古建築,一邊讓老技術煥發新用途,幫助當地脫貧致富,這感覺,有點牛的啊。”

“是的是的,而且這全是當地自己的技術啊,取之於人用之於人……”

“宿命的感覺!”

或許真是宿命,也或者只是巧合。

總之,這次直播又是一次極好的宣傳,也幫南茶村打響了名氣。

從網上可以看出來,很多人甚至已經把那裏列入了自己的旅遊計劃,想看看一山六茶,六茶一灶是什麽樣的感覺。

當晚,範若子正式在五味齋做了頓飯,大家一起圍坐在廚房外面的圓桌旁邊,熱熱鬧鬧地吃了一頓。

範大師傅手藝確實是好,滿滿一桌菜,每樣有每樣的特色,每樣有每樣的極致。

席上,他盛贊五味齋這廚房好用,不光是南茶灶,別的設施用具也都極其合理,有些設計現代廚房都可以參考,當年設計它的工匠是用了大心思的。

不過,許問還是忍不住悄悄跟連林林的手藝比較了一下。誰高誰低他不好說,但他個人覺得林林的手藝更合他的胃口一點……

吃完飯,他一個人收拾。

範若子宋繼開他們也沒跟他搶,畢竟這場地用具全是古物,也是許問的私產,用完了,還是要由他親自保養一下的。

收拾完了,他關了燈。是電燈。

許宅修復工程一開始就包含了水電網絡,修復後的許宅,終究不是以前那個了。

今天白天天氣不錯,晚上雲層卻很厚,燈一關,屋子裏就陷入了徹底的黑暗,伸手不見五指。

許問正準備把手機拿出來照明,就聽見空無一人的廚房裏傳出一個縹緲不定的聲音,正在叫他的名字:

“小許?”

聲音有點不太清楚,但那熟悉的腔調一下子就讓許問聽出來了。

他驚喜地左顧右盼,應道:“林林?”

沒一會兒,他就發現了聲音的來處,來自於門外的那口缸。果然,缸中清水的表面映出了不屬於許宅的景象——連林林仿佛正坐在小溪旁邊,俯頭看著水面,與他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