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流觴園

許問以前在地理雜志上看見過貴州梵凈山的介紹。

梵凈山位於武陵山脈,有一座金頂,是武陵山脈的最高峰,常常可見紅雲瑞氣環繞,所以又叫紅雲金頂。

金頂山峰海拔兩千多米,從峰腳到峰頂相距近百米,筆直垂立,像是天地間一個巨大的驚嘆號。

峰頂有一道裂縫,名叫金刀峽,將山峰一分為二。

最離譜的就是這個了,金刀峽兩邊各有一座寺廟,中間用天橋相連。

紅雲金頂需要鐵索攀援才能上去,這樣兩座寺廟究竟是怎麽建起來的?

當年許問看見的時候就覺得很不可思議了,而現在出現在他眼前的,是完全可以媲美梵凈山寺廟——甚至猶有過之的奇觀。

山上竟然有河,上了石階就是,橫在他們面前。河上一座橋,石拱橋,弧度優雅,如一輪明月般橫過。

這樣一座橋,建在這樣一種地方,是非常令人驚嘆的事。但這時候,沒人關注這座橋,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後面的山壁上。

正面是一組巨像,仿佛是山腰亭中雕塑的放大版,同樣雕刻的是墨子與他的學生們。

雕像放大了,精氣神卻一點也不缺,當墨子透過山光,垂目而視的時候,所有人都仿佛感受到了那種悲憫而廣闊的信念。

第一眼看上去太震撼了,所以再仔細一點才會發現,這不僅僅只是雕像,還是無數窯洞的組合。

這些窯洞有大有小,大的可以住人,小的只算石窟,裏面供著東西。

這密密麻麻的石窯和石窟錯落有致,依著山勢起落,形成這樣一組雕塑,竟然整合得天衣無縫,一點也不會讓人覺得突兀!

巧奪天工,真正的巧奪天工……

“這就是我流觴園了。”明山眼含驕傲,向前方一指。

“這個園字,當真是誤導人。”李全老半晌才回神,感嘆著說。

這也是此刻所有人的心聲。

“有山有水有屋宇,怎麽不是園子了。”明山笑著用手劃了個圈,笑著說。

“那物生閣在哪裏?”這是最關鍵的事情,有人迫不及待地問。

明山的手筆直指向了正前方那座墨子像。

……

這座墨子像遠遠看去是最精細的一座,走到近處就可以看見,是因為這裏的石窟多於石窯,這就像一幅電腦繪圖,點陣更多的肯定更精細一樣。

靠近之後,許問忍不住又欣賞了一下雕像的眼神,然後才凝神細看石窟裏的東西。

他去洛城看過龍門石窟,那裏也是大大小小的石洞,每個石洞裏都有一組或者一件石佛像。

這裏也比較近似,石窟裏擺滿了東西,也有不少石像,不過不是佛像,什麽類型的都有。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木箱、油紙包,有的平放,有的懸掛,看上去非常奇特。

“當初東西是運上來了,但要長久保存,使其不受風霜雨雪的侵襲,還得想個辦法。我明家有一套藏藝法,記載了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不同材質的收藏方法,據此打造了這樣一個地方。這裏每一個石窟龕閣,都是經過設計的,有的避光,有的通風,有的防潮,應對不同的物件,設計得非常精細。”明山介紹。

博物收藏本來也是一門學科,時間是藝術品最大的敵人,在這個過程裏,光照、蟲蛀、水浸、火燒、風化,所有的外界因素都會給物品帶來難以逆轉的影響。

文物修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

但是,優良的收藏條件可以極大的延緩這些影響,古人在這方面也是有一些意識的。

譬如樟木箱子防蟲蛀,油紙防潮,都是非常常見的保護手段。

但在這樣的收藏保護手段短時間內有效,長期保存,尤其是要以百年為單位,就還是顯得很不夠了。

明家既然以收藏為基底,肯定在這上面下了大功夫。不過以石窯為居,石窟為藏寶閣,也真的是巨大手筆了。

許問環視四周,目光突然凝住。

石窟旁邊有一些鐵木制成的部件,有的是腳架,方便人上上下下,另一部分則讓許問直接聯想到了天雲山。

他正要問,就看見明山走上前去,搖起了旁邊的一個輪盤。

輪盤發出卡答卡答有節奏的響聲,上方的鐵索麻繩相互牽引,一起運動了起來。

上方一個木箱被吊著移出,沿著一條軌道緩緩移動了下來!

這一刻,流觴園仿佛活起來了一樣,無數部件相互協作,復雜卻又簡單地完成了這一項工作。

許問其實是知道它的大概原理的,但還是看得目不睱接,心裏充滿了震撼。

這在現代並不罕見,通過各種能源和機械還能做得更漂亮。

但這是另一個世界,是一個機械與科技完全沒有得到發展的世界,這種時候看見這樣的場景,簡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