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大匠(第2/2頁)

龍神廟原址其實兩三百年前就有了,是一位善心居士自五台山請來了文殊菩薩像,並召集鄉鄰建廟供奉,取名叫五吉寺。

那時的五吉寺只有前後兩進,一進供佛,一進給出家人住,用的是晉城本地的傳統建築風格,也就是許問透過院墻看見的那種。

當時建廟的大師是那位居士去附近最大的城市平陽找來的,是魏州一帶最出名的一位,名叫陳天緣。

老和尚說出這個名字的時候非常慎重,三個字念得非常清晰。

許問腦海中一瞬間掠過了剛才看到的那幢古樸沉凝,仿佛與大地融為一體般建築的形態,下意識地把這三個字重復了一遍,記在了心裏。

老和尚微微一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一百余年前,汾河洪水泛濫,晉城平陽一帶損失慘重,死傷無數。

普通人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總是又無力又惶恐的,他們只能向天祈禱,把希望寄托在神佛身上。

龍神的傳說因此而來,但又有人從佛經中得到啟示,化身月光童子的文殊菩薩曾經警告過人們洪水的事情。

他們因此擴建了五吉寺,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修了三進,前文殊,後月光,中間龍神,也是想要借著菩薩鎮一鎮龍神的意思。

原來從那個時候開始,老百姓對龍神已經不懷好意了啊。難怪後面的民間祭禮會變成那個樣子,原來是一脈相承的。

聽到這裏的時候,許問忍不住心想。

前三進龍神廟的修築時間在一百多年前,那時候陳天緣早就過世了一兩百年了,當然不可能再找他來修。

那個時候最出名的工匠大師名叫黃愚,他出身晉城本地,但是有幸去江南路服過很長時間的役——去江南路服役,對無論哪個地方的工匠來說都是一份上好的美差。

他的建築風格受到皖派和蘇派很大的影響,漸漸將它們與晉派建築結合了起來,風格仍然以沉凝莊嚴為主體,但又帶上了一些優美與靈動,共同組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跟單一的某個派別都不一樣了。

許問恍然。

這就是整體與個人的差別。

大部分工匠,他們的工作其實是延續性的。

他們有自己的審美,會給雇主提一些建議,但那大部分都是“人家都是這麽做的”,或者“這麽做在功能性上會更好”,不是自己獨有的創造與發現。

但也有一些人,他們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思考總結出了自己的東西。

就譬如黃愚,結合三個派別不同的風格,融合並實現成為眼前的龍神廟,這就是普通工匠和工匠大師的區別。

在這個時代,這種人通常被稱之為“大匠”。

同樣的,武七娘將民間工坊引入全新的管理與規範制作流程,閻箕閻匠官將古老的建築手藝與一些更進步的科學手段相結合,不也是另一個層面上的大匠風範?

這樣說起來的話,他師父連天青,又是站在什麽樣的位置上呢?

許問有點出神,但唯獨沒有去想的,只有他自己。

這段時間他也許做了一些事情,但那是因為他來自另一個世界,帶著積累了上千年的經驗與見識。

至於他自己,才剛開始學習,只算入了一點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