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八十年代的義烏小商品市場

“真不是這樣的問題。作為銷售,我們卻在這方面沒有任何的權限……提供了設備,短期內沒有設備款……”

不是楊春榮不相信對方。

他經歷過整個談判過程,覺得鄭倩提出的合作模式有可能被采納。

唯獨就是價格跟支付等問題了。

衛生巾現在市場情況如何,他作為國內最早的設備推銷人員,比誰都更了解。

許連捷的廠子,工資都發不出來。

就因為賣不出去。

天天帶著幾名業務員滿大街推銷,沒被當成流氓,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你不看好這產業?”

鄭倩很意外。

在她看來,楊春榮應該跟更了解這東西。

“不是不看好,前景很大……可要想讓用戶認可、接受,很難。而且還得跟國營企業搶占市場……”楊春榮的看法,並沒有錯誤。

只是他不覺得現在雙方這麽大規模的合作,是靠譜的。

劉春來提出要十條生產線,他就已經覺得魄力很大了。

現在鄭倩居然提出,要劉春來采購30條生產線。

那一年得生產多少?

怎麽賣出去?

“……”鄭倩突然不知道該說什麽了。

對方還是一名合格的業務員麽?

自己的產品只要賣出去了,管對方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否能賣出去幹什麽?

“現在王飛離開了,這邊有很多事情需要人,談完這個項目,你再決定,如何?”鄭倩現在沒人可用,“我已經通知了公司那邊,最近公司的事情比較多,也沒人派過來。”

對於鄭倩的要求,楊春榮沒法拒絕。

可第二天再去找對方,卻發現,劉春來跟楊小樂都已經離開了。

問去了哪裏,馮雁秋根本不知道。

劉春來去了哪裏?

“春來哥,咱們即使不跟對方談,聯系另外一家也行啊!咱們這去哪裏?”楊小樂有些無語。

“去恒安看看。”

劉春來這才說目的。

已經離開滬市上百公裏了。

陳惠瓊跟白紫煙都被他留在了滬市,他就帶著田明發跟楊小樂出發。

一方面是看沿海一帶的發展,另外就是想要知道恒安一開始為什麽無法打開局面。

國道235線,沿途都是沿海一代最為繁華的地方。

到處都是工廠。

而且還是那種小廠。

可就是這些小廠,卻迅速為國內第一批民營企業家積累了第一桶金,並且在各個區域,開始形成產業集群。

幾乎每個沿海城市,幾乎都有自己的產業。

整體上形成規模效應,內部競爭激烈,促使這些企業用更低的成本、更好的質量來求得生存。

同樣,產業集群的形成,也會讓更多配套廠出現。

劉春來了解太多賺錢的產業。

可他的大隊也好,公社也罷,要想做大,絕對不是有錢就能解決的。

周圍大多數人,基本上都沒有太多受教育的經歷;因為沒有足夠的產業,國家也不會提供多少人才;甚至因為沒有知名度無法跟沿海這些地區相比對下海人員的吸引力。

“前面就是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了,我們有些代工廠的紐扣等,都是在這邊訂購的……”楊小樂說道,“我們在這邊的服裝批發市場,也有幾個攤位……”

對於義烏,劉春來聽過了太多次。

曾經因為業務,也來過。

不過那時候的義烏,是一座城市。

現在,幾乎看不到高樓。

還沒到近前,就看到一座有敞棚構成的市場,周圍的人群來來往往,有往裏面運貨的,也有從裏面往外搬貨的。

市場旁邊,有一片露天的臨時攤位。

攤位上擺著針頭線腦、紐扣等各種小玩意兒。

攤位外,人頭湧動。

穿著打扮各異,但是大多數甚至都是一副農民的打扮。

操著各地口音的人為了一分錢的價格,都能爭得面紅耳赤。

“平常都是這樣的狀況,也只有晚上,這裏清靜一些。”

楊小樂見劉春來站在外面看得認真,向劉春來介紹著。

他經常來這邊。

自然了解情況。

“狗曰的!我們那裏也就只有過年才能見到這樣的景象……”田明發聲音有些幹澀。

“82年就成立了,根本就不夠用,很多人都是在市場外面臨時擺攤,原本的市場在福清門那邊,工商所有人專門管理,收稅,整個市場的經營範圍是國家規定的三類小商品和家庭工副業產品……”

“眼前的這市場,年前才投入使用,但是不夠。年初的時候,將近兩千個攤位根本不夠用,每天超過萬人來交易,大部分都是外地人……而工商部門看到這情況,自然不會放著錢不賺,直接在市場外面增加了三百臨時攤位,可還是不夠,又在市場內的兩排棚架中間增加臨時攤位,即使這樣,依然不夠,聽說已經又在修新的市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