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天老爺啊!

“邃庵公,即便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可是驟然在直隸、河南、湖北、湖南、廣東五省,建立萬人級別的特大鋼廠……且不提要撥銀巨萬,鋼廠所需鐵礦石從何而來?煉鐵所需煤炭從何而來?廣東倒也罷了,臨近安南,安南既有特大煤田,又有鐵礦,比大燕的鐵礦好,還可應付。可兩湖、直隸和河南呢?便是有煤,鐵礦石從何而來?又不近海,若走陸運,代價何其高?還不若直接從漢藩、唐藩煉成精鐵後運回!尤其是在唐藩,藩民勞力耗費低賤,豈非更好?”

戶部尚書唐一明眉頭緊皺,反對道。

韓琮聞言,搖頭道:“如冶煉這等行業,唯有漢民可為。”

唐一明聞言一怔,隨即拱手道:“還請邃庵公賜教,何以如此?”

韓琮老眼往上看了眼,眸光有些復雜,但更多的是敬服,老邁的聲音緩緩道:“此乃聖上高見!聖上曾言:百姓勞作,到收獲,此過程所付出者,名曰生產力。生產力水平之高低,代表民力價值之高低。

聖上將民之勞作,分為三類產業: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

其中,以工業的生產力水準為最高。”

諸文武聞言,大概明白了甚麽,但還有太多不清楚。

唐一明還要再請教,就聽上方傳來賈薔的聲音,道:“李鑾,你為百官講解一二。韓卿年事已高,不可耗損過度。賜座。”

因熟悉賈薔心性,韓琮倒也沒推辭,謝恩後,待內侍搬來椅子,就坐於其上養神。

歲月不饒人,盡管身子骨還算硬朗,可到底也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了……

李鑾躬身攙扶著韓琮落座後,直起身來,繼續說道:“所謂第三產業,就是除了農業和工業外的其他行業。小到修腳剃頭、端茶倒水、茶樓酒肆,大至交通航運,以及,文武百官。”

此言一出,登時惹來一片嘩然。

“啥?我們倒和修腳剃頭端茶倒水的劃到一撥了?”

“這……是不是有些羞辱人了?”

“我真是……我等生產力,倒成最低的了!”

“可不是嘛,和藩民一等!不知道比得過比不過洋夷……”

倒沒人真敢憤怒,一個個都是哭笑不得的神情,但難掩不滿。

李鑾忙解釋道:“並不是說第三產業的生產力要低於農業和工業,第三產業,是為了服務農業和工業而存在!諸卿,你們可想一想,為何要服務農業和工業?”

張潮緩緩道:“其實太子之言是有道理的,國家若是想要強盛,過去只講農業。若是風調雨順,四季無災,則是盛年。但是隨著丁口孽生,土地兼並之禍日巨,王朝總難逃三百年輪回之厄。而聖上之所以能破此千年之厄,便因為能以經天緯地之聖人大才,開啟大燕工業的進步。在工業強大的推動下,為禍中土幾千年的邊塞胡患,不復存在。大燕更能於百年難遇的大旱之年後,平推九萬裏,拓土無數,才有了今日之元武盛世!

臣明白了,工業乃大燕強盛之秘,絕不可假於外人之手!”

李鑾笑道:“不僅如此,漢家子民,一定要永遠保證對最高生產力的掌握!唯有如此,才能保證漢家江山永不衰敗!至於唐尚書所言,兩湖、河南、直隸四省,無礦可依,卻也簡單。其實別說兩湖無礦,便是有礦,也不能現在開采。因為眼下的開采手段並不高,會將山水土地弄得一塌糊塗。但是不當緊,兩湖、河南和直隸四省,可以派工人去漢藩冶煉鋼鐵。

本宮要特別聲明一點,此絕非變著法子的移民之策,因為各省在漢藩冶煉出來的鋼鐵,都將運回本省來運用。

此四省算是先驅者,如今各省鋼鐵都奇缺,都想用鋼鐵打造最好的農具,百姓生活中的鍋碗瓢盆恨不能都用上好精鐵來造。全靠中樞調撥哪裏能行?

自春秋管仲官山海以來,鹽鐵大多專賣,營收豐盈國庫。但後來發現,以官衙之例而從商事,除了養肥一些不思進取的貪官外,於國於民無利。再加上北戎邊患已除……

所以,本宮提議父皇,徹底放開鹽鐵!

當然,鹽法已經開始革新。兩江總督齊筠於揚淮之地,改總商包辦鹽務制度,為‘票鹽制’,徹底變革了‘鹽場出產時每鹽一斤,不及十文,而轉銷各處,竟到數十倍之價’,以至於一般百姓為購鹽傾盡血汗錢,貧困之家更數月不知鹽味的惡勢。

鹽已革新,鐵亦當如此。

待四省之例見成效後,今後各省自去漢藩建鋼鐵工坊。本土地面上,原則是只能鍛造,不能冶煉。

當然,這些都是父皇之意,本宮深以為然。但到底如何,還需諸位大臣們來議定。”

一片寂靜中,於萬洲忽地開口緩緩道:“聖上素來高瞻遠矚,所提之策自然都是萬世不易之法。只是臣擔憂,若如此,所需運力又將大大增加。臣所督之義務兵役制,已經開始啟動。諸皇子遠征開國,亦需要動員極大的運力。如今再加上各省鋼鐵廠之立……雖說是萬人級,可絕不可能只一萬人。一萬工人的後勤保證,都需要數千人,再加上他們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