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消失了幾百年的傳國玉璽一出現,立即引起了滿朝震動,各地百姓也開始議論此事,互相普及傳國玉璽的傳說。

一千八百多年前(天武朝往前推),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稱皇帝,並造了一方傳國玉璽。

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作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憑證。

得之則象征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史載傳國玉璽最後一次出現在後唐時期,距天武朝七百年,後唐末帝李從珂舉族與皇太後曹氏自焚於洛陽玄武樓,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不過世人皆知,平常大火是無法燒毀玉石的,後來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尋找傳國玉璽。

明太祖朱元璋也找過,以為傳國玉璽在蒙元那,於是派徐達深入漠北,窮追猛打北元,最終無功而返。

雖然後來藍玉在捕魚兒海一鍋端了北元,俘獲了大量王公貴族,但一直沒有找到元朝皇帝的玉璽。

到了崇禎年間,傳聞玉璽傳到了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手裏,林丹汗被八旗軍擊潰後,又到了皇太極手裏。

崇禎十二年的遼東大戰,尚是太子的天武帝率明軍攻克盛京,忠武侯李廷表找到了那所謂的“傳國玉璽”,交給天武帝。

經過天武帝辨別後,確認其為贗品並當場打假,將之摔的稀碎。

眾人由此斷定蒙元傳下來的傳國璽就是贗品,真的傳國玉璽只怕就是在後唐時期丟失了,還在洛陽一帶!

……

僅僅數日,傳國玉璽出現在朱慈烺的龍案上,他第一個上手,不停翻看這塊傳說中的玉璽。

只見這塊傳國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拐角處果然有一個鑲金的角。

傳聞這是當年王莽篡漢時導致的,當時玉璽藏於長樂宮太後處,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太後怒而罵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

雖然已經初步判斷這玩意就是真的,但朱慈烺還是召開了朝會,召見學識淵博的文華殿大學士、翰林院學士等數十名官員鑒定。

論古玩收藏,在古典文化上的造詣,這些大佬隨便拉出去一個,都比後世的專家牛多了。

或許他們治國不行,但詩詞歌賦,引經據典,鑒定寶貝卻是他們的看家本事!

為什麽找這些人鑒定呢?

因為歷史上出現過兩次這種情況,都說傳國玉璽現世了,由農民獻給朝廷。

第一次是在宋朝哲宗時,有個叫段義的農民在田裏耕地,發現了傳國玉璽,上交到了朝廷。

經過十三位大學士的考證,說是真的,但朝野有識之士懷疑這是贗品的人更多。

宋哲宗不管這些,不僅賞了挖寶獻璽的農民,價值後世三十萬人民幣的財物,還封了個小官,類似於後世連級幹部。(戊午,宴紫宸殿,庚申,詔獻寶人段義為右班殿直,賜絹二百匹。)

封賞之後,宋哲宗又昭告天下,搞了一個天受符寶儀式,表示自己受命於天,還把年號給改了,叫元符。

到了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時期,皇帝沒事又增刻了印璽十方,明顯是這位鑒寶皇帝鑒定出了那個傳國璽是贗品了,有意淡化傳國玉璽的地位。

傳國玉璽第二次現世是在明孝宗時期,也就是正德皇帝他爹,世界模範丈夫。

弘治十三年,陜西省戶縣大王鎮兆倫村村民毛志學,在泥河裏挖得一方“傳國玉璽”,由陜西巡撫熊羽中呈獻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認定其為贗品而未采用,連根毛都沒獎勵給姓毛的村民。

現在天武朝,同樣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都是在泥河裏發現的,會不會也是假的呢?

這件事很多大臣十分的關注,他們踴躍參加鑒定,順便賣弄下自己的學識,在同僚面前展現自己高深的文化水平。

鑒寶大會開始了!

奉天殿中,殿中中央放著一張龍案,一群自以為學識紮實的大佬圍在那裏開始了鑒定工作,有的官員還戴著老花鏡。

不多時,太上皇也匆匆趕來,掏出女婿孫雲球為他新配的高精度老花鏡,加入了鑒寶大會中。

太上皇的到來,並不影響群臣們才藝的發揮,大明的學術交流沒有階級障礙。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禮部尚書朱繼柞抑揚頓挫的念了一句,極為肯定地說道:“這八個篆字確是秦丞相李斯的筆跡,本官十分的熟悉!”

朱繼柞喜歡臨摹百家書法,對李斯的書法更是有過專門的研究,他的話讓不少大臣信服。

也有在玉石方面擅長的專家對材質進行了分析點評,認為這塊玉確實是罕見的上等玉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