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遭殃的揚州府官員

明朝時的揚州府比後世的揚州市要大很多,東臨大海、西接鳳陽府,北臨淮安府,南界為長江,占據了江蘇省三分之一的地方。

朱慈烺北巡的路線並不是渡過長江直達揚州,而是從南京出發,沿江而下至海門縣,再從海門縣走通州、泰興,最後到揚州府治江都縣,相當於繞了一大圈。

面對身邊隨行官員的疑問,朱慈烺說道:“本宮巡視地方,是為了體察民情,如果直接去江都,那是做什麽?赴宴吃飯嗎?”

此時正值春耕,揚州府各處理應是一片農田,然而朱慈烺看到的盡是一片桑田,田中的作物被生絲、原棉等物取代。

朱慈烺皺眉道:“朱鈺,你帶人去周圍查探一番,去看看這泰興縣的田地,有多少種植了糧食,又有多少這種桑田!”

朱鈺是朱大典的長孫,今年十七歲,儀表堂堂,頗有才學,原本在南京國子監讀書,此次北巡被朱慈烺特意帶了出來,歷練一番。

朱鈺帶著一隊隨駕親衛興奮而去,這是他第一次隨駕辦差,定要把差事辦的漂亮利索。

朱慈烺又命人找了幾個周圍的地主,詢問他們為何改稻為桑,當地官府是何態度?

經過一番打探,朱慈烺這才明白,江南商業發達,在商業的誘惑下,官員們紛紛讓當地有田的地主大戶改種經濟作物,以生絲為主,轉而賣給洋人獲取巨額利潤。

朱鈺返回稟報道:“殿下,據學生所探,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於前矣,以十分百姓言之,大抵已有六七分去農矣。”

“六七成的農田都改成桑田了?”

聞言,朱慈烺非常生氣,早在五年前,他便在鳳陽府推行耕地全面種植農作物,並要求凡是從事工商業的,需要有當地官府批文,且所占比例不得超過規定的三成。

去年時,朱慈烺又重新頒布了令旨,江南各省以農事為主,京察考核更以修路和糧食產量為主。

然而揚州府泰興縣的桑田比例居然占了耕地的六七成,這還得了?難怪歷史上大明因天災造成糧食短缺時,富裕的江南地區同樣遭受極為嚴重的打擊,不僅沒能力對外供糧,還要從湖廣運糧還救災。

朱慈烺冷聲道:“李護,你帶著人馬,去把揚州知府、泰興縣令,還有那些審批土地的官員,全部捉拿,殺頭棄市,沒有按要求種糧的地主田地,也全部沒收!”

隨行的翰林院侍講學士陳貞慧,勸解道:“殿下,現在朝廷開放了七座港口,與洋人的貿易所需的生絲等物也越來越多,揚州府靠江臨海,改稻為桑的百姓也可依靠出售生絲、棉紗、棉布等來購買糧食,一能為增加朝廷稅收,亦能提高生活水平,為何殿下……”

朱慈烺皺著眉頭道:“陳貞慧,你好歹也是金陵四大才子之一,怎麽看問題如此淺薄?”

陳貞慧身軀一震,躬身道:“臣聆聽殿下訓示。”

朱慈烺道:“眼下我大明今年仍是災荒處處,便是有著‘蘇杭熟,天下足’美稱的蘇杭等地,同樣蝗災大作,沒有徹底解決溫飽問題,河南、山東等地,情況更甚,大量災民削樹皮木屑雜糠秕食之,或掘山中白泥為食,名曰觀音粉。”

“全國災情連綿,糧食短缺,危機重重,你所謂改稻為桑的百姓跨區域購買糧食,更容易造成糧食危機,等這些桑戶把糧食吃完以後,必然沒有糧食,造成恐慌,桑戶們要是活不下去了,很容易造成民變!”

陳貞慧道:“是臣膚淺了,只顧著江南之事……”

朱慈烺暗道,你們這些東林復社的遺臣,心中只有江南之事,哪裏還會替北方的百姓考慮過。

朱慈烺對周圍隨行的重臣官員們再度強調,道:“農,乃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與絲麻,民貧,則奸邪生,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離鄉輕家,饑寒至身,不顧廉恥,天下便大亂!”

“繁華的商業,挽救不了大明,若是北方農業崩潰,即便江南商業再發達,還是無法避免改朝換代的命運!”

眾人聽得冷汗直冒,皇太子這番言論太過大膽,若是別人敢說,早就打入死牢了。

朱慈烺再度下令:“命戶部派人嚴查全國耕地種植情況,按照去歲定下的各省商業比例,但凡超過的一律拿問!”

隨著北方戰亂,渡江南下的災民越來越多,本來連年天災,糧食產量就不多,現在江南多地改稻為桑去賺錢,這不是自尋死路嗎?

現在的形式對於朱慈烺而言,長江以南已經沒有了威脅,或是威脅很少,雲貴川三省的土司也算老實,朱慈烺懶得跟他們再立規矩,引起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