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農業變革(第2/2頁)

陳子龍道:“臣對蝗蟲的生活和活動範圍進行了細致的觀察,發現蝗災最盛於夏秋之間,是涸澤者蝗之原本也!”

隨後,陳子龍並提出了幾種防治辦法,朱慈烺聽得連連稱好。

大明能人輩出,徐光啟寫的《農政全書》,宋應星寫的《天工開物》,都對農業發展提出了細致獨特的見解,並進行大量實驗研究,其中不乏有農業技術的革新,還有一系列農具的研究。

以往朝廷重視度不高,兩本書中介紹的農業推廣也僅僅在小範圍內施行,朱慈烺現在要做的就要是大力推廣宣傳,用技術發展農業。

陳子龍道:“臣覺得發展農業應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先進農具,以期富國利民!”

“好!”

朱慈烺撫掌道:“陳子龍,本宮升你為江南巡查禦史,命你組建農業指導組,培養農業技術指導員,直接為農戶種植提供技術支持!”

朱慈烺計劃搞的農業技術指導員是田間的知識分子,需要長時間在野外工作,需要采集農業技術信息,進行分類、加工處理,把農業技術教會農戶。

為了提高農業工作者的積極性,朱慈烺將這些指導員編入浙江巡撫衙門,按照官府人員進行發餉,每人每月三兩銀子,以作重視。

待回到南京後,朱慈烺準備設立專門的農業大學,在全國推廣農業技術,大力發展農業提高糧食產量。

只有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有多余的勞動力從事小商品經濟的發展,才能促進商品交換社會。

當社會對商品的需求量超過小商品經濟無法買足時,必然要對生產方式進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大生產大機械的使用,這樣才出現工業生產的出現,進行工業革命。

哪怕是朱慈烺現在搞出了蒸汽機,只要農業發展不給力,哪怕一百年都無法進行工業革命,這是社會變革的規律,是個人無法撼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