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衛所、土地

鳳陽城的郊外,淮河邊的柳樹已經冒出了新芽,一行人策馬而行,打量著周圍。

朱慈烺策馬環顧四周,這裏的地勢平坦開闊,很好的土地啊,卻是一片荒蕪。

鳳陽府下轄五州十三縣,五州分別是壽州、泗州、宿州、潁州和亳州,鳳陽、臨淮、懷遠、定遠四縣直屬鳳陽府管轄,其他縣由轄州代轄,整個鳳陽府占了後世安徽省將近一半地方。

鳳陽府境內有淮河等多條河流,還有眾多大小湖泊,土地的土質還算不錯,可惜水利失修,灌溉不便,加上近年旱災,這些原本算是優良的田地現在都荒蕪了。

朱慈烺根據黃冊上記載的判斷,鳳陽府原本最起碼有一千多萬畝耕地,現在估計已經荒廢了數百萬畝。

災荒戰亂後,很多地方都荒廢了,甚至千裏無人,現在大明各地荒蕪的土地太多了,那些士紳地主原本趁機低價買地,現在都懶得買了,買也只撿良田買。

朱慈烺沿著淮河策馬而行,一些渠池的痕跡尚在,天氣大旱,水位下降,許多地方水流不到已經積滿了淤泥荒廢掉了,離淮河稍遠一些的土地也就荒廢了。

楊廷麟策馬走近道:“殿下,若是能將這些河渠重新疏濬修理,完全可以讓這一帶成為良田土地!”

朱慈烺點點頭,他此行的目的就是看看這地到底還不能種糧了,俗話說不患貧而患不安,只有給百姓安定的生活,讓他們有活頭,天下才會太平。

朱慈烺眼光一掃,忽然揚著馬鞭道:“河對岸的那片土地很不錯,為何無人種植?”

朱大典回道:“殿下,那是鳳陽八衛的軍田。”

朱慈烺皺眉道:“這麽好的地浪費真是太可惜了。”

大明吸取了中國歷史屯田經驗,實行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衛所兵制,在天下設置了三百多個衛所。

說白了就是分田地給軍隊,讓他們分駐全國各地,一個軍戶平均五十畝地,軍官更多,自己養自己,軍戶世襲,世世代代守護大明的土地。

明太祖朱元璋曾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朝廷不僅在各地衛所分田地,還送牛具種子等,以讓軍戶們耕種養瞻,專心守望,每畝地需繳納兩鬥租子,雖然比普通民戶的租子重了一倍,但好在還能好好過日子。

這制度本來挺好的,只是時間一長,弊端全出來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常年下來,普通軍戶的軍田都被軍官們侵占的差不多了,軍戶也逐漸變成了各個軍官們的佃戶。

軍戶們不僅每年要給侵占他們土地的領導打工種地,還要繳納沉重的租額,拼死拼活一年到頭來根本難以糊口。

一個軍戶的正兵死了,他家中就要再用一個壯丁補充,由於軍戶生活困難,這導致了許多人當了逃兵,帶著家小跑路自謀生計了。

洪武年間就開始有軍戶逃兵了,洪武三年十一月,逃亡者計47986人,正統三年(1438年),大明建國才七十年,逃亡官軍竟達1633664人,這時朝廷采開始了募兵之舉。

大明中期後,朝廷為了改變各地官員軍將侵貪軍戶屯田之舉,又按官職大小給每位軍將一定的養廉田,可惜是肉包子打狗。

如今大明建國二百七十年了,逃亡的軍戶更是不計其數,衛所制早已形同虛設,大多軍戶的土地成了衛所軍官的私地,這些軍官就變成了當地的豪強。

眾人在周圍策馬奔馳了一陣子後,朝遠處的一座僅有幾戶人家的村落走去,在村落周圍盡是一片農田。

在農田邊嬉戲的幾個孩子看到遠處來的一群鮮衣怒馬之人,都嚇得往田裏跑,去找自己家的大人去了。

朱慈烺一行人來到村邊的時候,只見一位老人躺在石頭上曬太陽,這名老人年過半百,由於生活艱苦,早早的呈現了老態,穿的也跟乞丐一樣。

楊廷麟下馬上前搭話道:“老丈,近年來的收成如何啊?”

這名老人一看朱慈烺一行人的穿著打扮,就知是非富即貴,說不定還是當官的,一時面露緊張之色,他壯著膽子問:“你們有事嗎?”

楊廷麟笑著說道:“老人家不用緊張,我們是路過的糧商,想來看看你有沒有糧食賣。”

老人見楊廷麟說話挺和氣的,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又說來收糧,老人都松了口氣。

老人道:“這裏沒有糧食賣,每年收的糧食基本都交租了,自己都不夠吃的。”

楊廷麟又問:“老丈,這裏的收成如何啊?生活還行嗎?”

老人沒有理會他,顯然不想回答,朱慈烺使了個顏色,吳忠會意,摸出了幾兩銀子遞給了他,並道:“我家先生想問些話,這是你的賞錢!”

老人立即眉開眼笑起來,看向楊廷麟道:“這位老爺有什麽想知道的您盡管問,小老兒知無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