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佛門三宗、長生之道

雖然已經決定要找曾家的麻煩,但潘龍手上還有一些事情要做。

他拿出來了本佛經,問:“兩位大師,我這裏有一本佛經,介紹的是一些關於因果報應的事情。大師請看這佛經裏面的東西,對我可有用處?”

惠善大師微微一愣,看了看那封面已經微微發黃的佛經,先出去洗了手,然後仔細擦幹凈,才小心翼翼的接過佛經。

只是略微翻了一下,他就點頭微笑,說:“這本佛經乃是《報應經》,在我佛門之中……不算是什麽重要的典籍,只能算是用以傳法的小冊子。但這本書裏面卻蘊含著一門智慧學派的重要神通,名叫報應法。”

為了防止潘龍不懂,他解釋說:“報應法能夠讓善因或者惡果提早降臨。是智慧學派最核心的功法之一。和蓮花法並稱智慧學派的兩條支柱。”

“蓮花法能幫助修煉者開悟智慧,乃至於在講經說法的時候點化眾生。所謂‘上師講法、頑石點頭’說的就是它。報應法能與它並稱,可見其精妙。”

“那兩位大師對報應法可有研究?”潘龍問道。

惠善大師笑了:“佛門說起來是三派,實際上萬變不離其宗。佛祖昔年先以苦行而得道,然後感嘆‘苦行之道,非常人能行,我欲尋常人能行之道’,於是在菩提樹下入定七日七夜,創出了智慧之道。”

“後來,佛祖與道尊論道之後又說‘我以為昔日之道已然完備,如今方知仍有不足。所謂大道,不僅要能度己,還要能度他人’……便創造了功德之道。”

潘龍點頭,佛門三宗的由來,是一個著名的典故,即便他也聽說過。

盡管……他聽說過的版本,和惠善大師說得不大一樣。

三宗由來的傳說,在苦行學派說來,是佛祖依據眾生根性品質優劣不等,次第所創。修苦行者為上品,修智慧者為中品,修功德者為下品。

在智慧學派說來,則是佛祖以苦行法入道,但苦行法修而難成,故而創智慧法;然後眾生有根器太低,此生不能修而有成的,只能求諸來世,佛祖嘆息之後,作功德法以勉勵之。

這功德學派的說法,卻又是另外一個套路。說的是三派逐漸推進,一派更比一派高。

……反正都是擡高自己貶低別人。

惠善大師卻不知道潘龍心裏的想法,笑著說道:“老衲雖然是功德一派,但對智慧一派的法門也是有所了解的——或者說,大家畢竟都是修行佛法的,道路雖然不同,根本卻是一致的。以功德之道行智慧之法,自然也可以。”

潘龍作驚訝狀,問:“那大師您看……我能不能學這個?”

惠善大師繼續微笑:“潘施主你宅心仁厚,想來平常沒少做濟世惠人的事情吧?”

“那是自然,像今天這種事情,我的確做過不少。”

“這就沒問題了。我們功德學派不講究什麽念經參禪或者守戒苦修——願意做固然更好,不願意做也不勉強。我們這一派的根本,無非四個字。”

惠善大師停了一下,笑眯眯地,一字一頓地說:“好!人!好!事!”

“做個好人,多做好事,自然就能積累功德。我再教你一個方便法門,需要用的時候就能以功德牽引,發動這門神通。”

這跟潘龍猜測的情況倒是一模一樣。

潘龍想了想,問:“那……這個做法有沒有什麽問題?”

“問題?”惠善大師微微一愣,想了一會兒,說,“以功德牽引神通,這個過程中自然會消耗一些功德。但消耗功德也不是壞事,因為功德並不會憑空消失,消耗的過程,其實就是在以功德淬煉魂魄,能夠讓人魂魄堅固,來世身體健康、心思清明,天生就高人一籌。”

正好收拾碗筷回來的慈銘大師笑道:“這就譬如世人賺了錢,拿去吃好喝好住好,自然身體健康。一樣的道理。”

潘龍也忍不住笑了:“我見過的佛門高僧,大多喜歡說一些比較深奧的話。像兩位大師說得這麽直白的,還是第一次遇到。”

“那你之前認識的多半是智慧學派的僧眾。”慈銘大師笑道,“只有他們才喜歡掉書簍子。我們功德學派一向喜歡說大白話——善有善報,不過如此,有什麽可吹的呢?別看我出家、你俗家,你的功德未必不如我。功德面前,人人平等。”

潘龍笑著點頭——這話他很贊成。

他此刻的角色是個只懂武功不懂法術的外行,那麽自然要問最重要的問題:“兩位大師,我常聽說‘仙佛不死’的故事,但我練武至今,自問也有些本領,卻只聽過仙佛的故事,從未真正見過長生不死的仙佛……兩位大師是有德高僧,請問你們可知道,這世上是否真有長生不死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