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米勒實驗

這個世界的時間節點,大致上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樣子,經典力學系統早已建成,進化論也已經被提出——盡管還沒有在學術上獲得徹底的統治地位,一些別的重要理論,大致上也都有了基礎。

潘龍當然可以寫個相對論、量子力學,乃至於統一場論、宇宙起源……這些東西給納塔麗婭,但這些未免太過超前,這個時代的人們,並不一定會認賬。

人們不認賬,這套理論就不能立竿見影地震動時代、鐫刻歷史。雖然未來應該還是能夠起到它們應有的作用,納塔麗婭未來應該還是能夠靠這套理論去修成仙佛,可對潘龍的實驗來說,沒什麽意義。

他需要的是一套立竿見影的招數,最好今天公布,明天就被傳遍英國,一個星期之後全歐洲的學術界都在討論,不到半年,所有大學都要為之修改課程表的地步。

這樣的招數,其實真的不多。

他想來想去,想到的就是“米勒實驗”。

進化論提出之後,在學術界獲得了巨大的反響,可謂是科學對神學發動的一次大規模的沖鋒。

在這個大沖鋒之中,神學依然占據了一個小小的堡壘,那就是“生命從何而來”。

因為進化論只能解釋生物的演化,並不能解釋最初的生物從哪裏來。

為了攻克這個難關,科學家們提出了很多假設,並據此作了不少實驗。

這些實驗的目的,是為了仿造自然環境,重現“自然環境下,原初生物的誕生”這個過程。

米勒實驗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而類似的實驗,其實還有不少。

這些實驗總體思路差不多,都是在很大的玻璃器皿內重現原始的自然環境,然後以頻繁地放電,來試著促使自然環境下的無機物自行合成有機物,低分子自行合成高分子。

而一系列實驗的結果大同小異——實驗成功地實現了“人造氨基酸”,但想要人造蛋白質,乃至於進一步人造細胞,以這個時代的技術,大概做不到。

潘龍前世的世界,已經攻克了那個難題。仿自然環境下人造的第一組細胞,被視為人類歷史的偉大成就,在他穿越的時代,那個龐大的培養箱依然還在運作,推動從人類手上誕生的遠古細胞努力進化。

至於它什麽時候能夠進化成新的智慧生物……那就天曉得了。

反正科學家們都說:“與其指望我們的‘孩子’成長起來,不如指望在宇宙裏面找到我們的‘兄弟’。”

盡管……實際上可能前者反而比較容易一些。

因為,光速似乎真特麽是無法超越的。人類探索宇宙的最終方式,是選擇一顆幸運的小行星作為載體,建造龐大的移民船,朝著附近的恒星行駛,就這麽老牛破車一般,一步一步踱出去。

這讓很多人都很失望,包括潘龍。可他的那位熱愛歷史的老朋友則非常高興地參加了第一批外宇宙探索隊伍,還是半人馬行星探索艦隊的副隊長呢……

說遠了。

米勒實驗最大的好處,就是容易重復。

它本身並沒多大的難度,最重要的是“想得到”而已。

換句話說,只要納塔麗婭提出這套理論,用不了一兩個星期,這個世界的其他學者們,就能夠在實驗室重現它。

……或者可能還更快。

畢竟這個世界因為有無形之術存在的緣故,“實踐能力”比潘龍前世那個世界在同時代還要略強一些呢!

納塔麗婭看著這份資料,眼睛越來越亮,呼吸也越來越急促。

作為一位有博士學位的學者,她很清楚這份資料的價值。

“生命從何而來”這個問題,算是人類最終極的追求之一。

達爾文通過進化論,奠定了自己在學術界至高無上的地位,就算是偉大的聖艾薩克,也不能說就肯定能勝過他。

自己如果能夠成為這個問題的解答者之一,就算只解答了其中一小部分,也可以肯定會被載入史冊,成為將自己的意志鐫刻到世界歷史之中的偉大學者。

如果能夠得到那樣的成就,就算不能飛升,不能成為長生者,似乎也沒什麽可遺憾的。

古往今來的長生者多的是,但有幾位長生者獲得了能夠與這個相媲美的成就呢?

一時間,她內心作為學者的那一部分歡呼雀躍,興奮地就像是得到了一塊蛋糕的小孩子。

“這個……真的可以由我來發表嗎?”她顫抖地捧著那張紙,聲音都有些變調,“真的……可以嗎?”

“當然可以。”潘龍說,“另外一個歷史裏面發表它的人,現在都還沒出生呢。”

“可……可是……”

“你也可以選擇放棄,我另外找別的學者去做這個。”潘龍的語氣冷了下來,“我相信願意去完成這個實驗的人,應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