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蘇閣老回來了

景隆帝在位的最後半年,將每日雷打不動的朝會改為了每旬的三、六、九日進行,清和帝也便延續了這個制度。於是上至天子,下至群臣,都從日日二更起床、三更集合、四更上朝的緊繃中松了口氣,可謂皆大歡喜。

清和二年正月二十三,歡騰的春假氣息尚未散盡,奉天門朝會上就以萬眾矚目的架勢,迎來了回閣主事的次輔蘇晏。

——說“主事”其實不太恰當,次輔之上尚有首輔呢。

但接替李乘風成為首輔的楊亭本就是個隨和溫吞的性子,在經歷了太後為奪權而謀害太子,謝、江設局排擠蘇晏等一系列令人心寒的事件後,楊亭對宦海險惡更是心生厭倦,時不時做些“田園將蕪胡不歸”的感嘆,似有急流勇退之意。

皇帝朱賀霖對此有所察覺,心裏不願放楊亭離開,一來此人雖有些優柔,但也中正,在內閣能牽制一下滿肚子小九九的謝時燕與江春年,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二來他也是景隆帝的托孤重臣之一,曾身懷真正的遺詔,關鍵時刻力挽狂瀾幫助扳倒太後,立下從龍之功。所以皇帝找他私聊過,旁敲側擊地表達了“朝廷需要你,朕也需要你”的意思。

楊亭在去意與留意之間猶猶豫豫。每每次輔謝時燕聯手江春年挑事,而他因為過於厚道,彈壓不住時,就想著不如歸去。可當輔臣於徹之再三勸他“公當以朝廷為重,勉力為之,勿負君恩”時,他好不容易下的決心又散了大半。

直到蘇晏回朝,楊亭站在奉天門前,看著那位年輕的內閣大學士一身三品朝服,從容不迫地走過金水橋,兩側官員躬身拱手,紛紛稱道:“蘇閣老可算是回京了!”

“這幾個月我大銘迎戰北漠屢屢告捷,靖北軍接連打勝仗,全賴蘇相慧眼識人。”

“慚愧,之前彈劾豫王殿下擅專軍權、清除異己,也有下官的一份……幸虧蘇閣老明察秋毫,還了豫王殿下清白。”

“如今王氏賊軍作亂,還得蘇大人出手,多提拔幾個像戚敬塘這樣的能將,才能盡快剿滅賊匪,恢復社稷安寧。”

“……”

自己首輔的風頭,如今已被蘇晏這個資歷尚淺的次輔搶盡,楊亭心中卻沒有任何不滿,反而生出“李首輔後繼有人”的欣慰感慨。

也就是在這一刻,他猶豫不決的心意終於開始明朗,偏向“有道者處之,有德者居之”的一方。

蘇晏遠遠看見楊亭,快步迎上前行禮,笑道:“數月不見,首輔大人風采依舊。下官去往北疆這幾個月,聽聞朝野亦是多事之秋,回來卻見局面平穩,想是有首輔大人這根中流砥柱坐鎮,翻不起什麽風浪來。”

“不敢當,是皇上聖明,諸事處置公道。”楊亭拍了拍蘇晏的胳膊,露出了個如釋重負的微笑,“這個‘首輔大人’,你很快就不必再叫了。”

蘇晏一怔,轉念道:“也是,太生分了。我該叫一聲‘師叔’的。”

楊亭曾是前任首輔、吏部尚書李乘風的門生,蘇晏的啟蒙老師卓歧又是李乘風的愛徒,故而這個“師叔”在輩分上完全沒叫錯。

這聲“師叔”讓楊亭亦是一怔,失笑:“還真是……難怪討人喜歡。你可知李首輔致仕還鄉的那一日,還對我說起你在會試卷子上用的那句詩,‘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如今回頭想想,確是真理啊!”

蘇晏被誇得臉皮發燙,連連擺手。

“嗯哼!”身後有人重重咳嗽了一聲。

蘇晏轉頭看,見是個好久不見的熟人。起居注郎令狐正朝他一臉肅然地道:“戒驕戒躁。記得你親口對我說過的,‘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受教受教,”蘇晏笑著拱手,“史官大人巨筆如椽,可千萬對我的一些小毛小病手下留情啊!”

三人一起開懷大笑。

與蘇晏一手提拔的戚敬塘成了忘年交的兵部左侍郎於徹之;新升任都察院右僉都禦史的楚丘;天工院火器科博士趙世臻;外放地方後因恰逢三年一度的“朝覲考察”而臨時返京的通判崔錦屏……志同道合的官員們逐漸圍攏在蘇晏身邊,寒暄親近,最後足足聚集了四五十人。

從高高的奉天殿台階望下去,這個以蘇晏為中心的官員群體,仿佛蒼穹上一團嶄新的星雲逐漸成型,將在大銘政治舞台綻放異彩。

這份向心凝聚之力,使得緊接著的朝會上,皇帝對再立功績的蘇次輔的表彰,都不過是錦上添花。

至於原本就對蘇晏憋著一肚子惡氣的次輔謝時燕,如今見斯人更加得勢,簡直要氣出心梗……沒奈何,內閣五人,另兩人包括首輔都已徹底倒向蘇晏,他與輔臣江春年勢單力薄,之前又給蘇晏扶轎杆大大損失了顏面,如今也只能捏著鼻子轉過頭去,眼不見為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