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身在千裏心念

景隆帝坐在禦書房,看著北鎮撫司呈上的淮安知府認罪狀,氣得腦仁疼。

黃河屢屢改道決口,淹沒城鎮良田,造成百姓大量傷亡,流離失所,本就是極慘烈的天災,竟還有地方官員昧著良心貪汙賑災錢銀,大發國難財,甚至喪心病狂到連朝廷派去的監察禦史都敢謀害!

隨侍的太監藍喜見皇帝滿面陰霾,不住地捏眉心,忙給遞上一杯芳香寧神的花果茶,勸道:“皇爺切莫動怒,保重龍體。”

景隆帝接過熱茶,啜飲幾口,神情逐漸平復,只眉頭仍顰蹙,說:“治水難,治人心更難,人禍之害猶勝天災。你去和吏部尚書李乘風、工部尚書閔衡打個招呼,三日後朕要在朝會上商議治理黃河與整頓吏治之事,讓他們事先有所準備,到時拿出意見。”

說著又把認罪狀往桌面一丟:“此貪賑殺官案的處置,著內閣去擬票旨,告訴他們朕的意思,要嚴懲不貸,該落地的腦袋,一顆都不能少,並通報全國各州縣,以儆效尤。”

藍喜口稱遵命,便派人去傳旨。

皇帝喝完茶,吐了口長氣,覺得有些疲累。這疲累並非來自身體,而是自登基以來就不敢有絲毫松懈的精神。身處九重之位,擔負天下黎民百姓生計,案牘勞心,每日批閱的奏折壘起來能有四五尺高,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奏章,包括法令施廢、人事升貶、農商經濟、邊戍軍務……林林總總,都須他來做最後的定奪。

加之這幾年又正值多事之秋。最為棘手的幾件:山西、河南、山東都在鬧馬賊,尤其是河南諢號“廖瘋子”的匪首,率領一萬多名賊匪,在各州縣流竄劫掠,兵部左侍郎於徹之領兵剿匪,雖有成效,卻幾次被他僥幸逃脫,未能擒殺首惡。斬草不除根,這廖瘋子潛伏一段時間後,又招攬人馬出來作亂,煩不勝煩。

長城外,北成陷入四分五裂,各部落爭權奪位,雖不至於大肆舉兵入侵,卻也時時騷擾邊陲、掠奪馬匹錢糧。四個月前,他采納蘇晏的獻計,從蒙古諸部中挑選了瓦剌,暗中支持其壯大勢力,與韃靼爭鬥。瓦剌首領虎闊力受了平寧王錫號,仍不放心,想為長子昆勒求尚一位公主,被皇帝婉言拒絕,只答應免貢互市。看信使帶來的回復,虎闊力對此似有些不滿,但也表示接受,請求大銘在交易中增加鹽與茶葉的供應量。

另外,就是馬政了。

皇帝拉開抽屜,取出一本從陜西四百裏加急飛遞而來的奏章,再次打開閱覽。

蘇晏一手行書飄逸如行雲流水,雖然還夠不上筋力老健,但也是風骨灑落。這兩日皇帝折子批累了,就要把它翻出來看一遍,算是睹物思人。

奏章中描述的,因馬政失當而導致陜西民生凋敝,進而導致流民成匪、盜賊四起,引起皇帝的深思。

蘇晏在奏折中懇切地寫道,民牧非廢除不可,但他也知道,此政乃太祖皇帝所頒布,實施百年,如果一下子廢除,朝中勢必嘩然,皇帝也將面臨極大的壓力。所以他建議,先暫緩嚴捕令,免除今、明兩年馬戶的孳息(既馬駒繳納),先穩定民心,待到官牧整頓初見成效,戰馬數量增加,再逐步廢除民牧。

“溫水煮青蛙”,皇帝唇角微挑:朕這位新禦史伶俐得很,怪句頻出,倒也頗為貼切有趣。

這本奏折並未經過內閣審議、出具票擬,而是由皇帝親自禦批,所奏請之事,一律批了個“準”,連同對陸安杲革職削籍的處置,也在蘇晏的擅專請罪言辭旁邊,直截了當批了個“革得好”。

政令前幾日便已頒發下去,奏折卻遲遲沒有歸档入庫,皇帝指尖在墨跡上劃來劃去,像要隔著紙頁觸摸到什麽。劃著劃著,還真給他發現了暗藏的蹊蹺——

與其說是蹊蹺,不如說是暗藏的小心思,帶著某種既狡黠得意又孩子氣的示好,悄悄地埋在公文中,期待著被正主發現。

皇帝展開長長的奏章,指尖從最左列的首字,向右下方劃過一條對角線,把這些字連在一起,輕念出聲:“聖旨……極好用……臣感激不盡……劍先不用……萬一有天砍了人……說明臣被逼到沒辦法……在此先報備。”

因為從左往右排列,與順序相反,之前看了幾遍都沒有發現。

“促狹鬼!玩什麽文字遊戲。”皇帝忍不住笑罵,“藏頭格藏成這樣,也好意思叫事先報備?”

罵歸罵,心底卻不盡興,仍在紙頁上找,終於又被他找到一處繞成個圈兒排列的:“身在千裏,心念紫宸,祈聖體安康。”

皇帝的手指在這個圈兒上反復摩挲,最後合起奏章,收入抽屜,將抽屜深處的一枚荷葉透雕青玉佩夾進奏章內。

藍喜去內閣傳完話,回來時帶了本新呈遞到京的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