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四十二(2019)

幾番折騰,郁知年終於在喜平縣的人數最多的村落裏住了下來。

這村子叫做宕莊,離喜平的縣區不遠不近,從縣城開車上來半個多小時,算是路況最好的一個村。他租了村長家旁邊的一間小平房,梅齊給他弄了一台山地自行車,時不時便來看看他,給他捎些生活必需品。

喜平有自己的方言體系,和三文話的區別較大,郁知年沒法完全聽懂,便在聘了一個本地助理,名叫小常。小常是梅齊同事的堂弟,原本在三文的旅行社當導遊,後來一是生意不佳,二是家人身體不好,回到了喜平,暫時沒找到工作。

梅齊同事聽說有人找擅溝通的助理,一下想到了小常。

小常二十啷當歲,性格開朗,和四周的村民都熟,耐心地教郁知年說方言。他年紀小,對許多風俗了解得不清楚,但很是熱心,願幫郁知年開口問。

在小常的幫忙下,郁知年和周邊的村民建立了不錯的關系,筆記進展喜人。

宕莊的通訊信號神出鬼沒,大部分時候,手機都收不到消息,村裏也沒通網線。郁知年想聯系外界,只能靠一周一次,梅齊接他去縣區時終於上三格的手機信號,以及梅齊單位讀書室的電腦。

楊恪並未對此抱怨過什麽,不過郁知年每周住在縣區招待所的那一個晚上,他總是不願郁知年掛斷電話。兩人時差不同,郁知年要休息了,楊恪才剛開始工作,郁知年數次聽著楊恪開會的聲音睡著。

在喜平的半個月裏,趙司北聯系了郁知年幾次。

他得知郁知年在喜平寫民族志,給郁知年寫了一封很長的郵件,裏頭囊括自己和同事在山區做田野工作時不便記錄但實用的小技巧,也特地為他找了曾在三文寫民族志的那位教授,請對方幫忙聯系當年聯系的政府官員,給他介紹了省档案館的關系,方便他往後查閱文書資料。

郁知年第一次獨立寫民族志,對各方幫助都很是感激,兩人的來往郵件內容幾乎只有工作,唯有一次,趙司北問郁知年,楊恪是不是準備在七月底去喜平。他將這句話加在郵件末尾,字體很小。

郁知年承認了,趙司北很快回復:“山區的雨季有些危險,你們進出都得要注意安全。”

郁知年的民族志主要的研究內容是風物習俗。

喜平的雨季快來了,喜平人對雨季又愛又恨,會在每年雨季來臨前進行一次祈福儀式。這是喜平每年最盛大的一場儀式,半個月前,喜平人便已開始準備各類儀式物品,在家門口點起一種山裏植物制成的熏香。

說來也巧,楊恪來喜平,恰在儀式即將開始的前幾天。這是郁知年田野場裏最重要的日子之一。

最早時,他還說要去三文和楊恪見面,此刻卻連進喜平的縣城都分身無暇。郁知年白天和村裏人一道進山采香料,只好拜托梅齊替他接楊恪,讓小常在家等他們。

采香料花的時間比他預估得久得多,一直到月亮高懸,他才腰酸背痛地回到家門口。

推開門,他見院子裏點著燈,角落放了電風扇來回扇。小常盤腿坐在蒲團上,對面坐著兩個人。

梅齊,還有楊恪。

“知年,” 梅齊見到他,高興地招手,“你終於回來了,這香料也采得太久了。”

“我們剛才還在聊到你。” 他道。

月光下,郁知年隔著幾米看楊恪,楊恪穿得和上次來差不多,不會讓人覺得有什麽距離,沒出聲,和郁知年對視。郁知年站了幾秒,低聲對梅齊道:“說我什麽呢。”

“說你受歡迎呀,” 小常嬉皮笑臉道,“今天你不是和妙妙一起進的山麽,她肯定又一直跟著你了吧?”

郁知年聞言一愣,馬上解釋:“小常,這不要亂說。”

妙妙是村長家的小女兒,十九歲,讀護士學校,暑假在家。或許確實是對郁知年有些好感,但至多是愛來找郁知年聊聊天,沒有別的舉動。

“是亂說麽?” 楊恪在一旁很隨意似的問。

郁知年 “嗯” 了一聲,走到他們身邊。

平房門口掛了一盞燈泡,是院子裏最大的光源,四周一股驅蚊的花露水味。楊恪半張臉被光照著,半張臉在陰影裏,英俊、幹凈得不像是會出現在山區夜間院落裏的人,坐著的姿勢卻很閑適,仿佛他也是這裏的主人。

小常打了個哈欠,說既然郁知年來了,他先回家了。梅齊明天還要上班,也未再久留,開車回縣裏了。

郁知年帶著楊恪進門,見楊恪的行李已經放在一邊。

他自己一身灰塵,先去洗了個澡,出來見楊恪在看他擺在桌上的打印版趙教授的調查技巧郵件。

“我爸倒是經驗多,” 楊恪翻了一頁,對郁知年道,“送人煙酒也有講究。”

“這些都很實用,” 郁知年走過去,跟他一起看了一眼,問,“你一個人來的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