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章 南士北行,道途寂寞

時下的長安城中,雖然距離正式的科舉開始還有一段時間,但早已經聚集在京城的諸州貢舉人們也並不無聊。

長安城印刷業發達,各種古籍經義並時下占據主流的各家學說俱有刊印,坊間市裏便可尋常訪得,甚至有一些豪商富賈為了刷取士林中的名聲,直接便將各種經義書籍當街贈送給學子。

這對許多熱衷於學問的貢舉人而言,無異於打開了一扇大門,可以自由的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接受許多過往不曾領略的經義學說,大大的擴充了見識與格局。

除了臨考之前的各種溫故知新以外,長安城的風物人情也自有迷人之處。

一些年前便已抵達長安的貢舉人們,親身參與了元月前後、包括最負盛名的上元佳節,實實在在的領略到此世第一流的繁華場面與氛圍,心中也都充滿了自豪與興奮,深為自己能夠生在這樣一個大唐盛世而感到慶幸。

至於年後陸續入京的那些貢舉人,倒也不必過於失望,不久之後的上巳節同樣能夠讓他們感受到大唐如今的富強與繁榮。

除了這些佳節良辰,各種公私的聚會同樣頻頻舉辦。

參加類似的聚會也並不只會讓人沉迷嬉戲而荒於學業,各州駐京的朝集使們會在不違規令的前提下,向各州貢舉人們講解一番如今朝廷最新的政治變化與風潮,讓學子們在準備科舉的時候可以更加的有的放矢。

私人的文會,則就是樂見同道、增廣人脈的絕佳場合。哪怕本身學識微微、不足以揚名京畿,但多個朋友總是多一條路。

這些朋友當中,也不乏深諳世道常識的熱心人,會根據諸學子各自學業情況分析他們該做用功之處。

大凡應試學子們,自然也都不免心高氣傲,希望能夠一舉及第於進士顯科。但進士科取員多則一兩百人,少則甚至不滿一百,跟龐大的貢舉人數量相比,難度自是極高。

進士及第雖然前途喜人,但對絕大多數普通學子們而言,其他諸科其實也不失為一個良選。

如今雖然已經沒有榜出即授的美事,守選期各有延長,但只要能夠獲得一個出身,便進入了朝廷人才儲備庫中,隨事見用,同樣也可創建屬於自己的一番功業。

學力不及旁人,是要更加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這並不是世道的刁難,而是選禮的公道。

除了慶祝佳節與公私聚會之外,還有另外一樁事倍受學子們的期待,那就是在四月上旬所舉行的釋奠禮。

釋奠禮乃古禮延傳,由朝廷籌備舉辦,凡所應試的貢舉人們都可列隊參觀。可以說是為數不多、能夠讓這些還未有出身的學子們也能廣泛參與其中、近睹莊重典禮的正禮。

禮在華夏文明中,本就具有著莊重的地位,而進拜先聖孔宣父的釋奠禮,對這些學子們而言更有著非凡的意義。

因此隨著釋奠禮將近,各方貢舉人們也都在忙碌準備,提前往禮部去注錄學籍、獲得當日參禮觀禮的資格,然後又開始準備禮袍等諸事。

到了典禮正日,隨著坊門開啟,居住在各坊旅社中的貢舉人們便成群結隊、絡繹不絕的往城西的布政坊聚集。布政坊中自有禮部官吏在此聚合時流、整頓隊伍。

諸州貢舉人們各循籍貫而依次排隊,而其中頗為醒目的幾個隊伍便是國子、太學等隸屬京中諸學館的生員。

這些人久在長安,對於各種類似的典禮儀程並不陌生,並不需要禮部官員的指點,便各自整理好了隊伍,隊伍的規模也遠遠超過了那些外州學子的隊伍。

但這些人還不是最引人注目的,在所有隊伍的最前方還有一支隊伍,那是由諸州貢士們所組成的隊伍。

雖然同為應舉的學子,但彼此身份地位也是有著不小的差距。如今大唐科舉準許士子們自作投牒應舉,這自然大大開辟了選士的途徑與規模,但原本的州縣考試也並沒有廢除,只有經過州縣考選才可稱為貢士,其他的生徒則只能例稱為舉人。

貢士已經經過州縣的選拔,是諸州選募進貢於朝廷的才士,凡所應舉的前後花銷,都由各地官府開支。

而享有這一榮譽的學子也並不多,一般的州往往只有寥寥一二,即便是大州封制,頂多也不過三五人。至於一些邊州遠境、教化不興,往往數年都無生徒獲取貢士資格。

舉人們還只能遠遠的觀禮,但這些貢士們卻能跟隨典禮隊伍進入到國子監的孔子廟中,親身參與祭拜先聖的儀程。

數千人的聚集,又不是訓練有素的軍隊,再加上諸學子們分散居住在城中各坊,路程有長有短,任務並不輕松。

所以那些負責組織的禮部官員們這會兒也是喊叫的聲音嘶啞,儀容氣度都大大有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