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54章 不負祖宗,不負蒼生(第3/4頁)

李潼展開那詳細的戰報閱覽了一遍,才知道大軍攻入積魚城的時候,蕃主已經棄城而逃。盡管之後大軍即刻派遣人馬追擊,且在最初也找準了蕃主的逃亡路線,可最終還是追丟了,只能無功而返。

原本蕃主最佳的逃亡路線應該是循積石山出逃,投奔西康而去,在那裏整頓後路部伍,結果卻不知什麽緣故,逃出積石山後,蕃主並沒有前往西康,而是徑直折轉向西,投羌塘而去。

按照在積魚城投唐的贊婆猜測,極有可能是蕃主的逃亡隊伍發生了分歧,又或者蕃主不相信留守西康的山南軍隊,擔心會受到這些山南人馬的挾持,所以才繞過西康,要返回邏娑城穩定局勢,防備各方的反噬。

李潼對吐蕃內部的形勢雖然了解不如贊婆那樣詳細,但身為一個君王,他是很能代入蕃主眼下的心境,覺得贊婆的猜測應該比較符合事實。

沒能在積魚城生擒蕃主,李潼自然有些遺憾,這狗東西跑的實在太快,居然還要麻煩他再往邏娑城派軍。不過對於是否生擒蕃主,他也沒有什麽執念,甚至在他心裏,蕃主的生死還不如欽陵這一條命重要。

而且,如果贊婆的猜測接近真相的話,那麽在積魚城留下蕃主,反倒不如放這個喪家之犬逃亡回國對大唐的利益更大。

贊普雖然是吐蕃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但在實際的情境中,贊普的生死對吐蕃整體的影響也沒有想象中大。

畢竟就連威望強如松贊幹布,其人的英年早逝也沒有造成吐蕃的一蹶不振。而且從松贊幹布死後,吐蕃幾乎也沒有正經的王權在位。所以想要通過幹掉吐蕃贊普造成吐蕃國中大亂,也不必寄予太高的希望。

反倒是這樣一個志大才疏的贊普回到國中,會給吐蕃接下來的局勢走向帶來非常豐富的可能。

總之,青海這一戰大唐已經在戰場上獲取到足夠多了,甚至遠遠豐厚過李潼在戰前的期望,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將成果進行消化與鞏固。

積魚城一戰放跑了吐蕃贊普,前線諸將俱感不夠盡興,所以隨戰報一同送回的,還有諸將聯名的請戰書,希望聖人準許他們在積魚城稍作休整後、繼續向西康進軍,一舉收復西康,乃至於攻入邏娑城。

但李潼在經過一番考慮後,還是決定暫時休戈,不再繼續進軍。眼下的勝利已經足夠輝煌,若再將戰爭持續下去,且不說激增的成本能不能支撐下去,單單戰線拉長所帶來的風險,眼下大唐還沒有一個預案進行防備。

西康他當然不會放棄,可若想要收回,戰爭未必是最好的方式。兵者國之重器,在經過青海此戰後,李潼對此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大唐疆域廣闊,同樣的也存在眾多的邊防隱患,若凡所隱患都要用戰爭這種高成本的方式解決,再雄厚的國力也不能維持長久。

而且,理論上吐蕃還存在一定的威脅性,也能讓青海當地這些豪酋們心存畏懼與忌憚,不敢反抗大唐對青海秩序的調整與重建。

李潼在沉吟一番後,將自己的一些想法與隨駕群臣們稍作吐露,眾人在聽到聖人不打算再將戰事繼續推進下去之後,可以看到也都是明顯松了一口氣。

人所處的位置不同,所思所慮自然也就有所不同。前線將士們所感受到的是金戈鐵馬、戰功赫赫,滿心都是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想法。可是後方群臣卻要考慮後勤的投入與民生相關,只看劉幽求一部胡須幾乎盡被掐斷,可知這段時間承受的壓力之大。

戰爭進行到這一步,除了前期所進行的籌措之外,隴邊諸州糧庫也已經多數告罄,甚至連備荒備災的儲蓄都被挪用了相當一部分。而現在距離秋糧入倉還有幾個月的時間,隴邊民生已經存在著巨大的不穩定因素。

所以對於聖人適可而止的想法,群臣也都是發聲附和,認為這是最好的做法。

於是,李潼便著員記錄他的命令:積魚城前線不再繼續推進,除一部留守人馬之外,其余諸軍包括諸胡部仆從次第撤軍。

正面戰場雖然不再繼續推進,但李潼也並不打算放過蕃軍大敗的這一個時機。他接著便又下令,著隴南曹仁師兵進西山,尋訪並護送早前被蕃人驅逐的西康僧徒們返回西康,組織西康當地蕃人奴戶為護法僧兵,向西康底層民眾進行廣泛滲透,必要時直接出兵,幫助這些僧兵收復西康城。

眼下西康雖然還駐有十多萬蕃軍,但都是山南遠來的人馬,隨著蕃軍正面戰場大敗、蕃主逃亡歸國,這些人馬必然也不會長期駐守在西康。

大唐正可以抓住這些人馬對西康當地民生的破壞,加強對西康底層民眾的佛法宣傳與滲透,同時還激發出他們的反抗精神,與吐蕃本土進行更深層次的決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