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5章 蕃主東來,天威制裁(第2/2頁)

如果說吐蕃的強大還是一個區域性的勢力更叠問題,那麽大食國的崛起所帶來的影響無疑要更加的廣闊與深遠。

早在幾十年前,強勢崛起的大食便消滅了波斯的薩珊王朝,在經過多年消化之後,繼續向外擴張已經具有了戰略上的可行性。

昭武諸國地當東西交流的中心,又以商貿為其根本,對於大陸勢力格局的變化感知自然也就頗為敏銳。所以這一次如此熱情參戰,除了希望大唐能夠重新將吐蕃的勢力封鎖回高原上之外,應該也有希望大唐對西域局勢投以更多關注的意圖。

畢竟當下這個時代而言,大唐的文化要更加先進繁榮,其羈縻統治也要更加的包容與寬大,而且昭武諸國與中原皇朝的互動交流也更具傳統。對於他們而言,認大唐做老大自然也就是更加有利的選擇。

歷史的進程也同樣證明了這一選擇的正確性,昭武諸國雖然屢有興衰更叠,但也傳承悠久,無論漢唐都與中原皇朝有著頗為密切的互動。可是當大食侵占此地後,諸國政權紛紛消亡,自此之後,西域地區便再也不復文化與信仰的繁榮與多樣性,絲路風情遂成絕響。

李潼心裏自然明白,遏制大食對西域的滲透與侵略乃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只不過眼下大唐的軍事重點還是對周邊境域邊患的鎮壓與清楚,所以盡管也了解到昭武諸國的相關訴求,但眼下仍未給以正面的回應。

內外諸員迎拜完畢後,李潼先在金城外這座大營中休息兩日,然後便在諸將陪同下檢閱匯集在隴右的諸路人馬。

如今聚集在隴邊的大唐軍隊與諸胡仆從人馬已經有二十萬出頭,這其中屬於大唐正式編制的作戰人員有將近十萬眾,其他的便是諸胡參戰人員。

大唐的軍隊共有三部分,分別是以河源軍為基礎、駐守於赤嶺與海東地區的唐軍,駐守河州、洮州並統控黃河九曲的唐軍,以及這一次李潼親率赴隴的靖邊健兒們。

海東的統帥為原河源軍副使夫蒙令卿,黃河九曲的統帥則為薛訥。這兩人眼下正身臨前線、調度甲兵,準備繼續向青海進軍,不能抽身前來迎接聖人,只派軍中副將前來匯報相關軍情。

在接下來的戰爭中,海東的唐軍將會作為主力,沿青海南岸的大非川一線向海西進行推進。至於黃河九曲的人馬則沿河而進,翻閱崇山峻嶺,於渴波谷匯同海東大軍,向海西的伏俟城發起總攻。

除了這兩路行軍路線之外,還有一路人馬將會從西北的瓜州、甘州發起進攻,自祁連山南麓進入青海地區,與來自海東人馬對海西地區南北夾擊。

這一路人馬主要由安西大都護府撤回的唐軍以及突騎施仆從軍擔任主力,由宰相劉幽求負責統率,安西將領阿史那忠節與突騎施首領烏質勒分領所部、擔任副將。

三路人馬的共同作戰目標雖然都是海西的伏俟城,但各自具體的作戰意圖仍有差別。

黃河九曲的薛訥所部主要負責清剿仍然臣服於吐蕃的諸西羌部族,並且防備來自吐蕃國中的增援。而北路人馬,則就主要負責拔除吐蕃沿青海向西域進兵的烽堡據點。至於進攻收復伏俟城,則仍以海東唐軍與青海王所部吐谷渾人馬為主。

李潼雖然親赴隴上,但當然不會真的親臨前線,等到戰爭正式開始的時候,他將會移駕鄯州,所部靖邊健兒們則負責馳援各路戰場,確保勝機鎖定。

大唐方面基本的作戰思路便是如此,可是當正式的軍令下達各部之前,郭元振的一番進奏卻又給接下來的戰術執行帶來了新的變數與選擇。

“此戰若專重海西,於吐谷渾之國可得完璧,但於我大唐卻不可稱全功。海西之地雖是必圖,但卻未必需用重兵。九曲之兵自有遊蕩之妙,若疾趨渴波谷,於兵法實為拙用。欽陵雖然強悍難制,但憑其一人實不足以引我三路大軍趨擊。況聖人大勢累圖,於欽陵已成困殺之局,因勢殺之,更勝刀兵誅之!”

大帳中,郭元振收起日常嬉笑懶散的神情,一臉正色地說道:“聖人親征此境,所圖者豈止藩臣不守之故業,所討者也絕非他國悖主之悍賊!唯蕃主東來,才堪與聖人交戰,領受天威制裁!”